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送春
病起忍将春送。
弱草依花风动。
犹自泥残莺,不唤春回何用。
如梦。如梦。但觉翠颦增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在春天生病时的不舍与惆怅。尽管病痛让我不得不送走春天,微弱的草在花间随风摇动。即使泥土中仍有残留的莺鸟,也无力呼唤春天的归来。这一切如梦幻般的感受,只是感到眉头愈加沉重。
注释:
- 病起:生病后起来。
- 忍将春送:忍痛送走春天。
- 弱草:指微弱的草。
- 泥残莺:泥土中残留的鸟叫声。
- 何用:有什么用呢?
- 翠颦:指青翠的眉头,形容愁苦的样子。
典故解析:
“如梦令”是宋元时期流行的一种词牌名,常用于表达梦幻与感伤的情感。词中“春”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而“病”则代表着无奈与失落,形成鲜明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谦,明代诗人,其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观察为特色。他的诗词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季,沈谦因病卧床,春天的到来让他感到无奈与惆怅,生病的他无法享受春天的美好,心中充满了对春天的留恋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如梦令 送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病痛折磨下的春天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深切眷恋。开头“病起忍将春送”一句,直接点明了词中主体的痛苦与无奈。春天是生命的象征,但在病痛折磨之下,春天变得遥不可及。词中“弱草依花风动”,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这份美好在病床之上显得格外无力与苍白。接下来“犹自泥残莺”,则通过残存的莺鸟声音,传达了春天依旧存在,却无法呼唤回来的失落感。最后一句“如梦。如梦”,反复强调了这种梦幻般的感觉,仿佛一切都是虚幻,而眼前的痛苦却是如此真实。这首词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将病痛与春天的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病起忍将春送”:虽生病,但仍忍痛送走春天,表现了对春天的不舍。
- “弱草依花风动”:微弱的草在花间随风摇动,描绘春日的景象。
- “犹自泥残莺”:即使泥土中还有莺鸟的声音,象征着春天的遗留。
- “不唤春回何用”:即使呼唤春天归来又有什么用呢,表达无奈与失落。
- “如梦。如梦”:强调一切如梦般虚幻,内心愁苦愈加沉重。
修辞手法:
- 比喻:春天比作梦,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失去的惋惜。
- 拟人:将自然界的元素,如草、莺,赋予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词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春天与病痛的对比,表现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对春天的流连,反映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无奈失去,以及内心的深切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希望与新生。
- 病:象征痛苦与无奈。
- 弱草:象征柔弱生命,反映人之脆弱。
- 莺:春天的象征,代表生机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 A. 春天的美好
- B. 生命的无奈
- C. 病痛的折磨
- D. 对自然的向往
-
“如梦”的意思是什么?
- A. 真实的感觉
- B. 梦幻般的体验
- C. 生活的真实
- D. 病痛的回忆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对春天的思念与感伤。
- 杜甫的《春望》,从另一个角度描绘春天的景象与痛苦。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
- 杜甫《春望》:则对春天的描写更为宏观,反映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
- 《中国古代诗词选》
这些材料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与欣赏古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