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其三 即景》

时间: 2025-01-19 14:48:04

望断碧云天远。

门掩黄昏深院。

风雨压颓垣,几朵秋棠红颤。

谁念。

谁念。

虫语疏砧一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其三 即景
作者: 熊琏 〔清代〕

望断碧云天远。
门掩黄昏深院。
风雨压颓垣,
几朵秋棠红颤。
谁念。谁念。
虫语疏砧一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清幽而又略显凄凉的黄昏景象。远处的碧云似乎无尽延伸,深院的门轻轻关上,黄昏的阴影笼罩着院落。风雨交加,压弯了枯败的围墙,几朵秋天的棠花在风中轻轻颤动。此时,谁会在意这些呢?虫鸣声在孤寂的砧板上回响,显得更加寂寥。


注释

  • 碧云天:清澈的蓝天,常用来形容晴朗的天气。
  • 门掩:门轻轻关上,表示宁静与孤独的氛围。
  • 黄昏:指日落时分,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颓垣:破败的围墙,暗示衰老与荒凉。
  • 秋棠红:秋天盛开的棠花,象征着美好与短暂。
  • 虫语:虫鸣的声音,增添了孤寂的氛围。
  • 疏砧:形容砧板上空旷,表示寂寞和无人问津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熊琏(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词作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常常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怀。他的作品通常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展现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心惶惶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表达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如梦令 其三 即景》以其清新而又略显忧伤的笔调,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静谧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首句“望断碧云天远”便透出一种对远方的渴望与失落,仿佛在告诉读者,尽管视野辽阔,但内心却是无尽的寂寥。接下来的“门掩黄昏深院”则进一步营造了幽静的氛围,院门的轻掩象征着内心的封闭与疏离。

“风雨压颓垣,几朵秋棠红颤”一句,风雨的侵袭不仅影响了周围的环境,更是隐喻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秋天的棠花在风雨中颤动,似乎在诉说着生命的短暂与美好的逝去。最后的“谁念。谁念。”反复吟唱,带有一种无奈和孤独的情绪,仿佛在问:在这静谧而又萧瑟的环境中,谁又会在意这些细微的变化呢?

整首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思考,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哲理与情感,给人以深思。诗中融合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慨,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艺术魅力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望断碧云天远:远望之中,碧蓝的天空似乎延伸得无尽无边,隐喻着对远方的渴望与思念。
  2. 门掩黄昏深院:黄昏时分,门轻轻关上,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隐含着孤独与封闭。
  3. 风雨压颓垣:风雨来袭,压迫着破败的围墙,象征着外部环境对生活的影响。
  4. 几朵秋棠红颤:几朵秋天的棠花在风中轻轻颤动,象征着美好与脆弱的短暂。
  5. 谁念。谁念。:反复的自问,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6. 虫语疏砧一片:虫鸣声在空旷的砧板上回荡,增添了孤寂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碧云天远”比喻一种渴望与思念。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类情感,如“几朵秋棠红颤”体现了生命的脆弱。
  • 对仗:如“风雨压颓垣”对仗工整,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内心的孤独,传达了一种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碧云:象征着清澈与远方的渴望。
  2. 黄昏: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3. 秋棠红: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与短暂的存在。
  4. 虫语:虫鸣声代表孤独与寂寞的情绪。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自然的美丽,也隐含了生命的哲理,展示了在平淡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惋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熊琏
    • C. 杜甫
  2. “望断碧云天远”中的“碧云”指的是?

    • A. 乌云
    • B. 清澈的天空
    • C. 水面
  3. “谁念。谁念。”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孤独与无奈
    •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以梦境和思念为主题,展现女性的细腻情感。
  • 晏殊的《浣溪沙》: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的变迁。

诗词对比

  • 熊琏《如梦令 其三 即景》李清照《如梦令》的比较:
    • 两者都以梦境为题,熊琏侧重于孤独与自然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多展现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柔软。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选》
  2.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