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送别
落日酒初醒处。对立三叉野路。
风色偃黄茅,山黑虎腥如雨。
无语。无语。手把青萍竟去。
白话文翻译:
在夕阳西下,酒意刚刚醒来的地方,
我对着三叉路口的乡野小道。
风中夹杂着黄茅草的气息,
山间的黑暗如同虎狼的腥气般扑面而来。
我无话可说,心中无语,
手中把青萍轻轻地放下,便离去。
注释:
- 落日:指夕阳西下的时刻,象征着一天的结束与生命的归宿。
- 酒初醒:刚刚清醒过来,暗示醉酒后的迷离与清醒。
- 三叉野路:指三条小路交汇处,象征人生的选择与分岔。
- 风色:风的颜色,形容风带来的气息。
- 偃:倒下,形容黄茅草在风中的姿态。
- 虎腥:暗指山间的凶险与不安。
- 无语:无话可说,表达内心的沉重与无奈。
- 青萍:水边生长的植物,象征着轻柔与自然。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明显典故,但其表达的情感与意象皆反映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思考。落日、酒、野路等意象,均能引发对人生选择、离别与孤独的深刻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策,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其诗作多以抒情为主,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慨,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 送别》创作于送别之际,诗人用自然景象映衬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与无奈。
诗歌鉴赏:
《如梦令 送别》是一首充满了抒情氛围的作品,诗人在落日酒初醒的时刻,面对三叉路口的乡野,仿佛在思考着人生的选择与未来的方向。诗中的“落日”与“酒”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似乎在暗示着告别的来临,时间的流逝。
“风色偃黄茅,山黑虎腥如雨”一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递出一种压抑的气氛,黄茅草的倒伏与黑暗的山林,象征着生命中的艰难与险阻。而“无语”二字,则是对内心感受的直接表达,诗人在此时此刻感受到了一种无言的悲伤,似乎无论如何也无法言说心中的感受。
最终,诗人“手把青萍竟去”,这一动作不仅是告别的象征,更是对过去的释怀与放下。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理,既有对美好往昔的怀念,也有面对未来的无奈与沉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日酒初醒处:酒意刚醒,诗人处于一种迷离的状态,暗示离别的情景。
- 对立三叉野路:面临人生的选择与不确定性,三条路象征不同的未来。
- 风色偃黄茅:自然的风景与心境相互映衬,黄茅草被风吹倒,暗喻人生的脆弱。
- 山黑虎腥如雨:黑暗的山与虎狼的气息,暗示人生的危险与不安。
- 无语。无语。:沉默中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 手把青萍竟去。:放下青萍,象征着对过去的告别与释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黑虎腥如雨”,将黑暗与凶险的感觉比作雨,增强了气氛。
- 对仗:如“无语。无语。”形成重复,突出情感的强烈与深沉。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人生选择的无奈,以及对过去的释然。诗人在离别之际,感受到的孤独与沉重,深刻地反映了人性中的脆弱与坚韧。
意象分析: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终结。
- 酒:代表欢愉与迷醉,也暗示离别时的伤感。
- 黄茅:自然的脆弱,反映人生的无常。
- 黑山:隐喻人生的艰难与未知。
- 青萍:象征柔软与自然,放下意味着告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落日酒初醒处”中的“酒”意指什么?
A. 喝酒的地方
B. 醉酒后的清醒
C. 酒的颜色 -
“三叉野路”象征什么?
A. 无尽的旅途
B. 人生的选择
C. 乡村的美景 -
“无语”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与沉重
C. 忧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王策《如梦令 送别》 与 李白《送友人》: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别的伤感,但王策更注重自然景象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交织,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豪情与壮志。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王策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