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东海舟中》

时间: 2025-01-04 11:37:41

浪静波平作海航,钱塘口外晓风凉。

楼船安稳朝晖里,看尽烟霞到沪江。

珠水远,楚山长,无端拖屐过苏杭。

今生但得闲中老,万里关河入醉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静波平作海航,钱塘口外晓风凉。
楼船安稳朝晖里,看尽烟霞到沪江。
珠水远,楚山长,无端拖屐过苏杭。
今生但得闲中老,万里关河入醉乡。

白话文翻译:

在平静的海面上航行,钱塘江口外的清晨风是那么凉爽。
楼船在晨光中稳稳地停泊,尽情欣赏烟霞映照下的沪江美景。
远处的珠水,绵延的楚山,毫无缘由地拖着木屐走过苏杭。
只愿今生能够悠闲度日,醉心于万里河山的美丽乡村。

注释:

字词注释:

  • 浪静波平:指海面平静,波澜不惊。
  • 海航:海上航行。
  • 钱塘口:指钱塘江入海口。
  • 楼船:古代的一种大型船只,通常用于运输或游览。
  • 烟霞:指晨雾和晚霞,形容美丽的自然景色。
  • 珠水、楚山:珠水指水流清澈的河流,楚山指楚地的山,象征美丽的自然风光。
  • 拖屐:指穿着木屐行走。

典故解析:

  • 苏杭:历史上以美景著称的地方,象征着江南水乡的美丽。
  • 醉乡:指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沉醉于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惬意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帆,近代诗人,以其清新秀丽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鹧鸪天 东海舟中》创作于作者乘船游历东海期间,受到海上风光的启发,表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本诗描绘了东海航行的宁静与美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无限热爱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开篇“浪静波平作海航”,用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海面平静的状态,给人以安宁的感觉,继而“钱塘口外晓风凉”,引入了清晨的凉风,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接下来的“楼船安稳朝晖里”,通过描绘停泊在晨光中的楼船,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诗中“看尽烟霞到沪江”的描写,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与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最后两句“今生但得闲中老,万里关河入醉乡”,则是对人生理想的深刻思考。诗人希望能够在悠闲中度过余生,享受万里河山的美丽与宁静,体现出一种对自然与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整首诗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传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浪静波平作海航:描绘了海面平静的状态,暗示着航行的顺利与安稳。
  2. 钱塘口外晓风凉:描绘了清晨的凉风,营造了宜人的氛围。
  3. 楼船安稳朝晖里:表现了楼船在晨光中的稳固,象征着安宁和舒适。
  4. 看尽烟霞到沪江:表达了诗人对美丽景色的向往与欣赏。
  5. 珠水远,楚山长:遥远的河水与绵延的山脉,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壮丽。
  6. 无端拖屐过苏杭:诗人漫无目的地游历苏杭,表现出一种随意与闲适。
  7. 今生但得闲中老:希望能够在悠闲中度过余生,体现出对生活态度的追求。
  8. 万里关河入醉乡:将自然美景与理想生活结合,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生理想相结合,营造出意境。
  • 对仗:如“珠水远,楚山长”,增强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自然描写,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东海航行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大海的广阔与宁静,传达出一种安详的心境。
  • :象征着大自然的变化与清新,营造出愉悦的氛围。
  • 楼船:象征着旅途的安稳与舒适,体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烟霞:象征着自然景色的美丽,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珠水、楚山:象征着江南水乡的自然美,传达出对故乡的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朱帆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下列哪一句描绘了清晨的凉风?

    • A. 浪静波平作海航
    • B. 楼船安稳朝晖里
    • C. 钱塘口外晓风凉
    • D. 今生但得闲中老
  3. 诗中提到的“苏杭”象征什么?

    • A. 西北边境
    • B. 江南水乡
    • C. 北国风光
    • D. 中原大地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江南春》杜甫
  • 《泊船瓜洲》王安石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朱帆的《鹧鸪天 东海舟中》和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但朱帆更侧重于对生活的宁静追求,而李白则更多体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研究》
  • 《诗词的意象与文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