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06 15:42:45

我是行人更送行。

潇潇风雨倍伤情。

征帆西去何须急,飞诏东来分外荣。

红袖湿,玉尊倾。

不堪回首暮云平。

小舟准拟随君去,要听霜天晓角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作者: 赵善括 〔宋代〕

我是行人更送行。
潇潇风雨倍伤情。
征帆西去何须急,
飞诏东来分外荣。
红袖湿,玉尊倾。
不堪回首暮云平。
小舟准拟随君去,
要听霜天晓角声。


白话文翻译:

我是一名行人,正要送你离去。
潇潇的风雨更增添了我的伤感。
西去的征帆何必急于启程,
东来的飞诏却格外显得荣耀。
红袖已湿,玉尊也倾斜。
不忍回首那平淡的暮云。
小舟本打算随你一起离去,
只想听那霜天的晓角声。


注释:

字词注释:

  1. 行人:旅人,路过的人。
  2. 潇潇:形容细雨或风声,表达凄凉的气氛。
  3. 征帆:出征的船帆,象征出行。
  4. 飞诏:快马传递的诏书,象征荣华和权力。
  5. 红袖:指女子的衣袖,常用来表示美丽的女子,诗中暗指情人。
  6. 玉尊:美酒的酒器,象征饮酒作乐。
  7. 霜天晓角:清晨的角声,指晨曦中的乐声。

典故解析: 诗中提及的“飞诏”,可以联系到古代宫廷的传递方式,通常表示受到重用或荣耀。“晓角声”则是指早晨的角声,象征清晨的宁静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善括,字子华,号静庵,南宋时期的词人,以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离愁别绪及对故人的思念,情感细腻,常运用自然景象来映射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 《鹧鸪天》写于离别之际,诗人以行人的身份送行,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情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背景可能是与友人分别的场景。


诗歌鉴赏:

《鹧鸪天》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自然景象的运用,展现了离别时的复杂心情。首句“我是行人更送行”,直接抒发了送别者的身份,立刻引入主题。接下来的“潇潇风雨倍伤情”将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内心的情感结合,暗示离别的凄凉与无奈。诗中提到的“征帆西去何须急”则传达出一种淡然的态度,似乎在劝慰自己不要过于着急,反映出一种对离别的无奈和接受。

“飞诏东来分外荣”则是对荣华的向往,与离别的悲伤形成鲜明对比,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接下来的“红袖湿,玉尊倾”进一步深化了离愁的氛围,透过细节的描写,传递出情感的细腻与深邃。

整首诗以小舟和“霜天晓角声”结尾,展现出一种希望和依恋的情感,既有对离别的不舍,也有对未来的期待。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情和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是一名行人,正要送你离去:直接表明身份与动作,形成送别的情景。
  2. 潇潇风雨更增添了我的伤感:外部环境的描写,增强了离别的情感。
  3. 西去的征帆何必急于启程:对离别的淡然态度,表现出一种不舍。
  4. 东来的飞诏却格外显得荣耀:对荣华的向往,突显人生的选择。
  5. 红袖已湿,玉尊也倾:细节描写,传达情感的深度。
  6. 不忍回首那平淡的暮云:回首往事的无奈与不舍。
  7. 小舟本打算随你一起离去:表达了愿意陪伴的情感。
  8. 只想听那霜天的晓角声:结尾的意向,寄托了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红袖”、“玉尊”等意象,形象地传达情感。
  • 对仗:各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展开,表现了送别者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友人的依恋,也有对未来的期待,体现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行人:象征漂泊与不安。
  2. 风雨:传达离别时的悲伤与凄凉。
  3. 征帆:象征着远行与追求。
  4. 飞诏:代表荣耀与希望。
  5. 红袖、玉尊:象征美好与美酒,增添了离别的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潇潇”形容的是?

    • A. 细雨
    • B. 细风
    • C. 晴天
    • D. 暴雪
  2. “飞诏东来”意指?

    • A. 赶路
    • B. 荣华
    • C. 送别
    • D. 旅行
  3. 诗的结尾提到的“霜天晓角声”象征什么?

    • A. 离愁别绪
    • B. 未来的希望
    • C. 迷茫与无奈
    • D. 美好的回忆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贺铸的《天净沙·秋思》

诗词对比: 对比赵善括的《鹧鸪天》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离别的感伤,但李清照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赵善括则通过外部环境与内心情感的结合,表现出一种更为宽广的情感视野。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