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寻欧阳书室简信道同游》
时间: 2025-01-21 11:04: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佳游念兹山,何心计脩阻。
一来感奇逢,再至欣夙睹。
萧萧读书岩,高风凛终古。
杂木荒女萝,遗踪记环堵。
当时想禽鱼,英姿识龙虎。
而我后千龄,披榛悼前武。
磴道方涉云,松林忽闻雨。
悠悠遂忘归,远意入平楚。
既寻石上室,复息林下宇。
长飔凉衣巾,薄暮多笑语。
乡来同苦辛,殷勤问游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游览的美好回忆和对友人的思念。游玩时我常常想到那座山,心中却不知要费多少心思才能去克服阻碍。第一次到此,感受到奇妙的邂逅,再次来到这里,欣喜地见到早已熟悉的景象。那萧瑟的读书岩,古老的风高高吹拂着。杂乱的树木间,女萝藤蔓交织,留下的痕迹在我心中萦绕。昔日我曾想过要像鸟鱼一般自由翱翔,英俊的姿态让我想起了龙虎。而今我已千年之后,披荆斩棘,怀念过去的豪情。登上山道,恰好步入云中,松林间忽然响起雨声。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让我忘记了回家,思绪飘向远方的楚地。终于找到了那座石室,又在林下小憩。凉风拂面,傍晚时分欢声笑语不断。来自故乡的朋友同我一起分享辛苦,热情地询问游玩伴侣的情况。
注释
- 佳游:美好的游玩。
- 念兹山:想着这座山。
- 脩阻:克服阻碍。
- 萧萧:形容风声或景象的凄凉。
- 读书岩:一个适合读书的地方。
- 杂木:杂乱的树木。
- 女萝:一种藤本植物,常生长在树木上。
- 遗踪:留下的痕迹。
- 禽鱼:鸟和鱼,代表自由自在的生活。
- 千龄:千年,表示时间的久远。
- 磴道:山间的小路。
- 长飔:长长的凉风。
- 薄暮:傍晚时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廖大圭,元代诗人,以擅长山水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重寻欧阳书室简信道同游》写于廖大圭与友人重游旧地之时,诗中描绘了与友人一同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寄托了对友谊的珍惜与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诗中“佳游念兹山”开篇即引出主题,表达了对游玩之地的深刻印象。接着,诗人回忆第一次相遇的奇妙,和第二次重游的欣喜,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珍贵。通过“萧萧读书岩,高风凛终古”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雄伟与悠久,仿佛在告诉我们,不论岁月如何变迁,自然的风景依旧如初。
“杂木荒女萝”,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环境的自然和宁静。诗人对“禽鱼”的想象,反映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而“披榛悼前武”则显现出对往昔豪情的缅怀。在“悠悠遂忘归”中,诗人将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忘却尘世的烦恼,心情在此时达到一种宁静的状态。最后,诗人与友人欢聚的描写,充满了温暖和人情味,表现了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佳游念兹山:表达了对游览的喜爱与怀念。
- 何心计脩阻:感叹游玩的艰辛与不易。
- 一来感奇逢:第一次到此,感到意外的惊喜。
- 再至欣夙睹:重游时的愉悦。
- 萧萧读书岩:描绘了岩石的凄凉和古老。
- 高风凛终古:赞美自然的高风景象。
- 杂木荒女萝:描绘了自然环境的杂乱与美丽。
- 遗踪记环堵:回忆起过去的点滴。
- 当时想禽鱼: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 英姿识龙虎:回忆年轻时的英俊。
- 而我后千龄:感叹时间的流逝。
- 披榛悼前武:对往昔豪情的怀念。
- 磴道方涉云:步入云中,表达了与自然的契合。
- 松林忽闻雨:描绘了自然中的细腻声响。
- 悠悠遂忘归:沉浸于自然,忘却归路。
- 远意入平楚:思绪飘向远方。
- 既寻石上室:找到了理想的栖息之处。
- 复息林下宇:在林下休息,享受宁静。
- 长飔凉衣巾:感受凉风,舒适自在。
- 薄暮多笑语:傍晚时分欢声笑语。
- 乡来同苦辛:与友人分享生活的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将鸟鱼比作自由自在的生活。
- 拟人:通过“松林忽闻雨”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英姿识龙虎”与“披榛悼前武”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色与友人的情谊,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传达出一种清新自然、恬淡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着永恒与壮丽。
- 雨:象征着滋润与清新。
- 岩石:代表着坚韧与不变。
- 友人:象征着人际关系中的温暖与支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佳游”是指什么?
- A. 美好的游玩
- B. 书房
- C. 山峰
- D. 友人
-
“萧萧读书岩”中的“萧萧”形容什么?
- A. 风声
- B. 书声
- C. 雨声
- D. 人声
-
诗中表现对友人关心的句子是?
- A. 磴道方涉云
- B. 乡来同苦辛
- C. 悠悠遂忘归
- D. 长飔凉衣巾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庐山谣》与《重寻欧阳书室简信道同游》都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但前者更强调自然的壮丽与人心的渺小,而后者则更多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廖大圭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