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寇侵逼,南归道中》

时间: 2024-12-29 18:25:36

云州三万骑,南走疾飞鹰。

回碛星低雁,孤城月伴僧。

敲关通汉节,倾府守河冰。

无处论边事,归溪夜结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州三万骑,南走疾飞鹰。
回碛星低雁,孤城月伴僧。
敲关通汉节,倾府守河冰。
无处论边事,归溪夜结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的南归之路。诗人看到云州的三万骑兵快速南下,像飞鹰一样迅猛。回首望去,夕阳下的星星与低飞的雁影相映成趣,孤独的城池里,月光陪伴着僧侣。在边关敲响了通行的信号,府邸却被冰封,无法通行。归程中无处谈论边境的事,只能在归溪边夜间撒下鱼网。

注释:

  • 云州:古代地名,现今的山西省一带。
  • 三万骑:指三万骑兵,形容兵力雄厚。
  • 疾飞鹰:形容骑兵如飞鹰般迅速。
  • 回碛:回碛为古代的地名,意指回归的路途。
  • 星低雁:形容夜空中星星低垂,雁群飞过。
  • 孤城:指在战争中被围困的城池。
  • 月伴僧:月光陪伴着独自在城中的僧侣。
  • 敲关:敲打关卡以求通行。
  • 汉节:古代的汉朝印信。
  • 倾府守河冰:形容政府因冰封而无法出行。
  • 论边事:讨论战争与边境事务。
  • 归溪夜结罾:在归途的溪边夜晚撒下渔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主要以边塞诗闻名。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边疆的风土人情以及战乱给人们带来的困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晚期,当时边境频繁遭受侵扰,战事不断,士兵和百姓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诗人写作此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与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诗中描绘了战乱时期的南归之路,情境非常生动,带有浓厚的边塞风情。开篇“云州三万骑,南走疾飞鹰”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展现出骑兵的雄壮气势,给人一种紧迫感与不安。接下来的“回碛星低雁,孤城月伴僧”则通过自然景象与人事的对比,渲染出一种孤独、萧瑟的气氛,表现出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敲关通汉节,倾府守河冰”描绘了边关的严峻与冷酷,令人感受到无处可去的迷茫和无奈。最后一句“无处论边事,归溪夜结罾”则暗示了诗人对边境局势的无能为力,归途的孤独与渔网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倍感凄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州三万骑:诗人以“云州”开头,迅速引入场景,表现出强大的骑兵力量。
  • 南走疾飞鹰:比喻骑兵的迅猛,传达出一种紧迫感。
  • 回碛星低雁:描绘自然景象,暗示归途的艰难与孤独。
  • 孤城月伴僧:孤城中的僧侣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孤独,传达出战争带来的孤寂感。
  • 敲关通汉节:描写边境的严峻与通行的艰难。
  • 倾府守河冰:暗示政府无能为力,无法保护百姓。
  • 无处论边事:表现出对边境问题的无奈与无助。
  • 归溪夜结罾:归途的宁静与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疾飞鹰”比喻骑兵的迅速。
  • 对仗:如“敲关通汉节,倾府守河冰”显示出整齐的结构。
  • 意象:如“孤城”、“月”、“雁”等,营造出诗的氛围。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苦难与归途的孤寂,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现状的无奈,反映了士人对国事的忧虑与个人命运的感慨。

意象分析:

  • 骑兵:象征着战争与动乱。
  • 星雁:象征着归途的遥远与孤独。
  • 孤城:战争中的脆弱与无助。
  • 月光:象征着宁静与思乡之情。
  • 渔网:暗示归属与生存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云州三万骑”指的是: A. 三万名士兵
    B. 三万名商人
    C. 三万名农民

  2. 诗中“孤城月伴僧”表明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无奈
    C. 战斗的豪情

  3. “无处论边事”中的“边事”指的是什么? A. 边境的事务
    B. 经济问题
    C. 家庭琐事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两者均反映了对生活的思考,但李白更注重豪情壮志,而李洞则侧重于战争的无奈与孤独。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