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明寺攻文僧林复上人房》

时间: 2025-01-17 10:00:15

谁寄湘南信,阴窗砚起津。

烧痕碑入集,海角寺留真。

楼憩长空鸟,钟惊半阙人。

御沟圆月会,似在草堂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寄湘南信,阴窗砚起津。
烧痕碑入集,海角寺留真。
楼憩长空鸟,钟惊半阙人。
御沟圆月会,似在草堂身。

白话文翻译:

谁向湘南寄来信件?阴暗的窗前,砚台上凝聚着泪水。
烧痕留在碑石上,海角的寺庙里却留下真实的印记。
楼阁中鸟儿在空中栖息,钟声惊动了半阙的人。
御沟的圆月相聚,仿佛就在草堂之中。

注释:

  • 湘南:指湖南省的南部地区,此处指代远方的朋友或寄信人。
  • 砚起津:砚台上因思念而流出的泪水。
  • 烧痕碑:意指因往昔的火灾留下的痕迹。
  • 海角寺:指远在海角的寺庙,象征着一种遥远的寄托。
  • 御沟:可能指的是某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月亮照耀的水面。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湘南”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怀念;“海角寺”则常常作为禅宗的象征,代表一种心灵的归宿。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洞,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具有浓厚的道教和禅宗思想。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李洞在西明寺时,表达他对友人的思念及在幽静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哲理与人生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优雅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的感悟。开头以“谁寄湘南信”引入思念之情,勾勒出一种孤独的状态。接下来的句子通过具体的描写,如“阴窗”和“砚起津”,强化了这种情感的真实感与深切感。诗中提到的“烧痕碑”和“海角寺”,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保存,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诗的最后两句则描绘了静谧的夜景与月光的照耀,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和谐,似乎在暗示人类与自然的内在连接。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他人的思念,也有对自身心灵的探寻,体现了李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谁寄湘南信”:开篇即引发读者的思考,暗示诗人正处于思念的状态。
    • “阴窗砚起津”:描绘了诗人因思念而感到的悲伤,砚台上凝聚的泪水象征着情感的深沉。
    • “烧痕碑入集”:通过碑的烧痕暗示了往事的不可忘怀。
    • “海角寺留真”:海角的寺庙代表着一种心灵的归宿与真实的信念。
    • “楼憩长空鸟”:描绘了楼阁的宁静与鸟儿的自由,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心境。
    • “钟惊半阙人”:钟声打破了宁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们的觉醒。
    • “御沟圆月会”:圆月象征着团圆与美好,御沟则暗示着一处幽雅的景致。
    • “似在草堂身”:最后一句则将这种美好与诗人自身的感受紧密结合。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例如“砚起津”形象地表现了情感的流露。
    • 对仗工整,使得诗歌在音韵上和谐。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思念为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独特理解。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湘南:思念与远方的象征。
    • 阴窗:孤独与幽静的环境。
    • 烧痕碑:记忆与历史的见证。
    • 海角寺:心灵的归宿与真实的信仰。
    • 圆月:团圆与美好的象征。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湘南”主要象征什么?

      • A. 离别与思念
      • B. 自然与和谐
      • C. 旅行与探险
    2. “砚起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悲伤
      • C. 生气
    3. 诗中“海角寺”代表了什么?

      • A. 远方的友人
      • B. 心灵的归宿
      • C. 自然景观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与李洞的《题西明寺攻文僧林复上人房》均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但王维更侧重于旅途的离别,而李洞则更注重内心的感受与自然的联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李洞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