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二首》
时间: 2025-01-19 20:14: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牡丹二首》
轻阴隔翠帏,宿雨泣晴晖。
醉后佳期在,歌馀旧意非。
蝶繁经粉住,蜂重抱香归。
莫惜薰炉夜,因风到舞衣。
水漾晴红压叠波,晓来金粉覆庭莎。
裁成艳思偏应巧,分得春光最数多。
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
华堂客散帘垂地,想凭阑干敛翠蛾。
白话文翻译
在轻柔的阴影下,翠帏隔开了外面的景色,昨夜的雨滴落在晴天的阳光上,仿佛在哭泣。醉之后的美好时光最为期待,唱完的歌声并不再像往昔那样充满旧意。蝴蝶在花间飞舞,停留在花粉上,蜜蜂则沉重地抱着花香归去。不要吝惜那薰香的夜晚,微风中轻轻吹动舞衣。
水面上艳丽的红花在波浪中荡漾,清晨时金粉洒满了庭院的草地。裁剪成的艳丽花朵,竟然显得尤为巧妙,分得的春光更是数不胜数。它们似乎要绽放出含蓄的微笑,仿佛有歌声在繁花中回荡。华堂的客人已经散去,帘子垂下,想要倚靠在栏杆上,收敛那翠绿的眉眼。
注释
- 轻阴:指柔和的阴影。
- 翠帏:绿色的帷幕,通常用来装饰室内。
- 宿雨:昨夜的雨。
- 佳期:美好的时光。
- 蝶繁:蝴蝶繁多。
- 薰炉:香炉,用来熏香。
- 舞衣:舞蹈时穿的衣服。
- 水漾:水面波光粼粼。
- 金粉:指花瓣上的金色粉末。
- 双靥:双颊,形容微笑时的样子。
- 华堂:华丽的大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温庭筠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公元812年,卒于公元870年。他以其词风婉约、情感细腻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花卉、月色和离别等主题。温庭筠的诗词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创作背景:在唐代,牡丹被视为“花中之王”,象征着富贵与繁华。温庭筠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唐代盛世,社会繁荣,诗人通过描绘牡丹的美丽与芬芳,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牡丹二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牡丹的美丽,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繁华。开篇便以“轻阴隔翠帏”引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温馨的氛围,似乎让读者感受到窗外绽放的花朵与室内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接着,作者通过描写蝴蝶和蜜蜂的繁忙,表现了春天的活力与生机,生动地传达出春日的气息。
“水漾晴红压叠波”一句,描绘了水面上花瓣的倒影,生动而富有画面感,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而“欲绽似含双靥笑”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花朵以情感,使其似乎在微笑,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最后,诗人在“华堂客散”一句中,将美好的时光与孤独感相对照,勾勒出一种惆怅的情绪,使整首诗在美的描绘中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轻阴隔翠帏:描绘柔和的阴影和绿色的帷幕,设定了一个温柔的环境。
- 宿雨泣晴晖:雨水的残留与阳光的明媚形成对比,传达出一种忧伤的情感。
- 醉后佳期在: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渴望,充满期待。
- 歌馀旧意非:旧意已不再,暗示往事的流逝。
- 蝶繁经粉住:描绘蝴蝶在花间飞舞,生动形象。
- 蜂重抱香归:蜜蜂忙于采蜜,象征着春天的繁忙与幸福。
- 莫惜薰炉夜:劝人珍惜美好的夜晚,不要吝啬。
- 因风到舞衣:舞衣随风飘动,传达出自由与优雅。
- 水漾晴红压叠波:水面上花瓣的倒影,展现出美丽的瞬间。
- 晓来金粉覆庭莎:晨光照耀下金色的花瓣覆盖在草地上,寓意着新生。
- 裁成艳思偏应巧:花朵的美丽是经过巧妙裁剪的,展现了工艺与自然的结合。
- 分得春光最数多:花朵吸取了春天的光辉。
- 欲绽似含双靥笑:花朵似乎在微笑,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 正繁疑有一声歌:描绘出花丛中似有歌声的幻想。
- 华堂客散帘垂地:华丽的大厅中客人散去,留下孤独的帘幕。
- 想凭阑干敛翠蛾:思念之情在栏杆旁凝聚,传达出惆怅。
-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欲绽似含双靥笑”,让花朵具有人类的情感。
- 比喻:用“花中之王”比喻牡丹,强调其高贵。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如“蝶繁经粉住,蜂重抱香归”。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牡丹的细致描绘,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表达了生命的脆弱与美丽的短暂,最终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惆怅。
意象分析
- 牡丹:象征富贵、繁华和美丽。
- 蝶与蜂: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代表着生命的繁荣。
- 水与波:象征流转的时间,映射出生命的短暂与变化。
- 薰炉与舞衣:象征着优雅与美好,传达出一种生活的品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蝶繁经粉住”中的“蝶”指的是? A. 蝙蝠
B. 蝴蝶
C. 昆虫 -
诗句“水漾晴红压叠波”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晴天的水面
B. 夜晚的星空
C. 雨后的泥土 -
诗人通过哪种手法描绘花朵的微笑? A. 拟人
B. 比喻
C. 夸张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温庭筠的《牡丹二首》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温庭筠注重花卉的细腻与美丽,而白居易则侧重于草原的广阔与生命的无常。两者在表现情感时各有千秋,前者以细腻婉约为主,后者则倾向于豪放与悲壮。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 《温庭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