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公子 苏沪道中,用袁去华韵作》
时间: 2024-12-29 16:37: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安公子 苏沪道中,用袁去华韵作
作者: 汪东 〔清代〕
鬓影飘残缕。晓寒重觅停车处。
陌上经行泥滑滑,是昨宵微雨。
渐迤逦平桥,接近梅村路。
桥下水绿到天涯否。
甚过尽颓城,还见参差桥柱。
旧识人何许。世缘原似浮萍聚。
不断征程收眼底,又苍茫东去。
看几折清溪,牧竖牵牛度。
修竹里翁媪相呼语。
羡酒熟新醅,围坐茅亭深坞。
白话文翻译:
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人影在晨曦中渐渐消逝,早晨的寒意让人寻觅停车的地方。路上泥泞的行走让人想起昨夜的细雨。逐渐向前走,平桥渐渐出现,接近梅村的路。桥下的水清澈得如同通向天涯。即使经过颓废的城市,依旧能看到参差不齐的桥柱。旧识的人在哪里呢?人生的缘分就像浮萍一样聚散无常。不断的行程映入眼底,向东而去的路途显得苍茫。看见几弯清溪,牧童牵着牛在溪边走过。竹林深处,老翁和老妇在互相呼唤。羡慕那熟酒的新醅,围坐在茅亭的深坞之中。
注释:
- 鬓影:指头发的影子,形容人影的飘渺。
- 重觅:再次寻找。
- 泥滑滑:形容路面泥泞。
- 经行:走过。
- 参差:形容不齐整。
- 浮萍聚:比喻人生的缘分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
典故解析:
“世缘原似浮萍聚”中的“浮萍”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聚散,表达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脆弱和变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性情洒脱,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行旅途中,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所见的山水景色,同时融入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开篇以“鬓影飘残缕”引入,似乎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接着,诗人描绘了泥泞的道路,反映出行旅的艰辛与不易。而“渐迤逦平桥,接近梅村路”则表达了对归处的期待,梅村作为一个理想的归宿象征了人的乡愁。
诗中对桥下水的描绘,“水绿到天涯否”,展现出一种向往和追求,无论是自然的美景还是人生的理想,都在诗人的视野中延伸。接下来的“旧识人何许”,则令人深思,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就如浮萍般聚散不定,体现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无奈与感慨。
最后,诗人描绘了乡村的宁静生活,牧童牵牛、翁媪相呼,展现出一种田园牧歌的恬淡生活。通过“羡酒熟新醅,围坐茅亭深坞”,诗人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珍惜,诗的结尾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与宁静,恰似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鬓影与晓寒描绘出清晨的氛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第二联的泥滑路面引出昨夜的雨,象征着旅途的艰难。
- 第三联的平桥与梅村路展现出自然的美丽,带有归属感。
- 第四联描绘了水的清澈,暗示着理想的追求。
- 第五联中“颓城”与“桥柱”的对比,反映出城市的衰败与乡村的生机。
- 第六联的“浮萍聚”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
- 第七联中“苍茫东去”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
- 第八联描绘了乡村的日常生活,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 第九联通过翁媪的呼唤渲染出温情的乡土气息。
- 第十联则以羡慕的语气结束,强调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浮萍,突显无常。
- 对仗:如“旧识人何许,世缘原似浮萍聚”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与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哲理与温情。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鬓影:象征时间的流逝。
- 泥滑:象征人生旅途的艰难。
- 梅村:象征着归属与理想。
- 清溪:象征自然的纯净与美好。
- 牧童:象征简单的生活与童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世缘原似浮萍聚”表达了什么? A. 人生的聚散无常
B. 友情的珍贵
C. 对自然的热爱 -
诗中描绘的“修竹里翁媪相呼语”表现了什么? A. 乡村的宁静
B. 城市的喧嚣
C. 旅途的孤独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人生无常与田园生活的向往
C. 旅行的快乐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以山水意象表现宁静,与汪东的《安公子》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但汪东更强调了人生的无常与人际关系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