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洲曲》

时间: 2025-01-19 19:54:07

韶光染色如蛾翠,绿湿红鲜水容媚。

苏小慵多兰渚闲,融融浦日鵁鶄寐。

紫骝蹀躞金衔嘶,堤上扬鞭烟草迷。

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韶光染色如蛾翠,绿湿红鲜水容媚。
苏小慵多兰渚闲,融融浦日鵁鶄寐。
紫骝蹀躞金衔嘶,堤上扬鞭烟草迷。
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白话文翻译:

春光像彩色的蛾子般轻柔,春水映衬着湿润的绿和鲜艳的红,显得格外迷人。苏小懒散地在兰渚上闲坐,暖暖的阳光下,鸟儿在梦中酣睡。紫色的骏马在金色的衔头下奔跑,堤岸上扬起的鞭声让烟雾弥漫。门外的平桥与柳堤相连,归来的时候,晚树上的黄莺在欢快地歌唱。

注释:

  • 韶光:春光,指春天的光景。
  • 蛾翠:形容春光的颜色柔美,似蛾子翅膀的翠绿。
  • 兰渚:指有兰草的小洲,象征着美丽的自然环境。
  • 融融:温暖而柔和的样子。
  • 鵁鶄:一种鸟,名为鵁鶄,喜欢栖息在水边。
  • 紫骝:指紫色的骏马。
  • 扬鞭:指马的鞭子,象征骑马出行。
  • 黄莺:指一种鸣叫悦耳的鸟,象征春天的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温庭筠(812年—870年),字飞卿,晚唐时期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他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优雅的词句而闻名,代表作品有《更漏子》等。温庭筠的诗词多表现个人情感、自然风光和生活的细腻观察,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春洲曲》写于温庭筠的晚年,反映了他对春日美景的赞美,寄托了对自然的热爱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唐代正是文人墨客追求自由与个性化的时代,温庭筠的作品表现了这种追求。

诗歌鉴赏:

《春洲曲》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春日美景图。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意象,将春天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开头两句以“韶光染色如蛾翠”描绘了春光的柔美,随后“绿湿红鲜水容媚”则引入了自然的生动景象,展示了春日的生命力。

接着,诗人描写了苏小在兰渚上悠闲自得的情景,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这里的“融融浦日”不仅描绘了温暖的阳光,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鸟儿的酣睡象征着一种安静和谐的氛围,增添了春日的恬淡之美。

最后两句“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通过平桥、柳堤和黄莺的描写,形成了回归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归乡的思念。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结合,体现了温庭筠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韶光染色如蛾翠:春光柔和,像蛾子的翅膀一样,色彩绚丽。
  2. 绿湿红鲜水容媚:湿润的绿色和鲜艳的红色在水中交相辉映,显得十分迷人。
  3. 苏小慵多兰渚闲:苏小懒散地坐在兰草丛生的小洲上,显得悠闲自在。
  4. 融融浦日鵁鶄寐:春日温暖,鸟儿在阳光下酣然入睡。
  5. 紫骝蹀躞金衔嘶:紫色的骏马在奔跑,金色的马嚼着韁绳,显得生机勃勃。
  6. 堤上扬鞭烟草迷:骑马的人在堤岸上扬鞭,扬起的烟雾让人迷醉。
  7. 门外平桥连柳堤:门外有一座平桥,连接着柳树成荫的堤岸。
  8. 归来晚树黄莺啼:归来的时候,黄莺在晚树上欢快地叫着。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韶光比作蛾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天的色彩。
  • 拟人:鸟儿在“寐”,赋予了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春洲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们在自然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光:象征着希望与新生,代表着生命的活力。
  • 兰渚:代表自然的清幽,象征着美好的生活环境。
  • 骏马:象征着自由与奔放,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春洲曲》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温庭筠
    • C) 杜甫
  2. “韶光染色如蛾翠”中的“韶光”指的是什么?

    • A) 夜晚
    • B) 春天的光景
    • C) 秋天的色彩
  3. 诗中提到的“紫骝”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鸟
    • C) 一匹马

答案:

  1. B) 温庭筠
  2. B) 春天的光景
  3. C) 一匹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

诗词对比:

  • 《春晓》:描绘春天的生机与安静,主题与《春洲曲》相似,但更侧重于晨景的清新与宁静。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通过描绘早春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温庭筠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