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抒怀》

时间: 2025-01-01 13:13:38

蓦地起征尘,苍黄剑血新。

岳王空报宋,吕政竟亡秦。

战略成泡影,乾坤似转轮。

东风何日便,惆怅沪江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沪上抒怀
作者:徐世阶 〔近代〕

蓦地起征尘,苍黄剑血新。
岳王空报宋,吕政竟亡秦。
战略成泡影,乾坤似转轮。
东风何日便,惆怅沪江滨。

白话文翻译

突然间,战斗的尘埃升起,鲜红的剑上带着新鲜的血液。岳飞的忠诚在宋朝毫无意义,而吕不韦的谋略却使秦国灭亡。昔日的战略如今成了泡影,天地似乎在不停地旋转。东风何时才能再次吹来,令我在沪江边感到无尽的惆怅。

注释

  • 蓦地:突然,猛然。
  • 征尘:战斗的尘土,象征战争的开始。
  • 苍黄:指鲜血的颜色,可能暗指战争的残酷。
  • 岳王:指岳飞,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
  • 空报:徒然地报效,形容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 吕政:吕不韦,秦国的权臣,因其谋略而知名。
  • 战略成泡影:指之前的计划和战略最终成为了虚无。
  • 乾坤:天地,指整个世界。
  • 东风:象征着希望或变革的力量。
  • 惆怅:忧愁,感到失落。

典故解析

  • 岳飞:南宋著名将领,以忠诚和勇敢著称。他的故事反映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理想的追求。
  • 吕不韦: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商人,他的智慧和策略使得秦国崛起,但最终也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世阶(1842-1896),近代诗人,生于江苏,参与过多次政治活动。他的诗作常常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及对历史的反思,风格严谨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末,正值国家动荡、外有压力的时期。诗人通过回顾历史,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历史人物的感慨。沪上作为现代城市象征,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沪上抒怀》是一首饱含历史沉思和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人在开篇以“蓦地起征尘”引入,瞬间将读者带入战斗的氛围,既隐喻着现实中的混乱,也暗示着个人内心的挣扎。接着,诗人提及岳飞的忠诚与吕不韦的智谋,前者未能挽救宋朝,后者的策略却最终导致秦国的覆灭,这种历史的反思使得诗作更为深沉。

通过“战略成泡影,乾坤似转轮”,徐世阶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失落,似乎在感叹,无论多么精妙的计策,最终都难逃历史的轮回与命运的捉弄。最后一句“东风何日便,惆怅沪江滨”再度回到个人情感,渴望着变革与希望,但又充满了惆怅与失落。整首诗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对未来的不安,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蓦地起征尘:突如其来的战斗使得尘土飞扬,象征着战争的爆发。
  2. 苍黄剑血新:鲜血的颜色暗示着战争的残酷与洗礼。
  3. 岳王空报宋:岳飞的忠诚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映历史的悲剧。
  4. 吕政竟亡秦:吕不韦的谋略最终导致了秦国的灭亡,暗示历史的反转。
  5. 战略成泡影:指所有的计划和理想都如泡影般消逝,令人失望。
  6. 乾坤似转轮:天地如同转动的车轮,历史不断轮回,令人感叹。
  7. 东风何日便:渴望东风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希望和改变。
  8. 惆怅沪江滨:在沪江边感到忧愁和失落,表达个人情感的深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泡影”比喻虚幻的战略,增强了诗意。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岳王空报宋,吕政竟亡秦”,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设问:通过“东风何日便”引发读者思考,增加了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反思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既有对历史的追溯,也有对未来的渴望与失落,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征尘:象征战争与冲突。
  • 苍黄剑血:代表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悲哀。
  • 岳王:忠诚的象征。
  • 吕政:智谋的象征。
  • 东风:希望与变革。

这些意象不仅富有文化内涵,也承载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岳王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岳飞
    B. 吕不韦
    C. 李白
    D. 杜甫

  2. 填空题:诗中“东风何日便”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渴望。

  3. 判断题:诗中的“战略成泡影”表示诗人认为历史的计划都能实现。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1. A. 岳飞
  2. 变革或希望
  3. B. 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绘江南景色,表达对人生的感慨。
  • 《登高》:杜甫,反映个人与国家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岳阳楼记》(范仲淹)与《沪上抒怀》:两者均涉及历史与个人感受,但前者更注重景物描写与人文情怀,而后者则更突出历史的沉重感与个人的惆怅。

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历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魅力与深度。

参考资料

  • 《古诗文大辞典》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徐世阶相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