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中丞归本道(一作送人作使归)》

时间: 2025-01-19 18:00:21

上将还专席,双旌复出秦。

关河三晋路,宾从五原人。

孤戍云连海,平沙雪度春。

酬恩看玉剑,何处有烟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李中丞归本道

上将还专席,双旌复出秦。
关河三晋路,宾从五原人。
孤戍云连海,平沙雪度春。
酬恩看玉剑,何处有烟尘。

白话文翻译

上将军已经返回了专席,双重旌旗再次驶向秦地。
关山河流通往三晋之地,宾客和随从来自五原之地。
孤独的哨戍与云层相连,平坦的沙地上春雪如织。
为了报答恩情,欣赏着这把美玉制成的宝剑,
不知何处还有烟尘升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上将:指高级将领。
  • 专席:特指将军的专用坐席,象征权威。
  • 双旌:指两面旗帜,象征军队出征。
  • 三晋:古代指山西一带。
  • 宾从:宾客和随从。
  • 孤戍:指孤立的哨所。
  • 云连海:形容哨所与远方的海洋相连。
  • 平沙:指平坦的沙地。
  • 酬恩:回报恩情。
  • 玉剑:象征武器与荣耀。
  • 烟尘:战斗的迹象或动乱的象征。

典故解析:

  • 关河三晋路:反映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要道,说明诗人对边疆的关注。
  • 平沙雪度春:描绘春天的苍茫景象,象征希望与新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曾,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为边塞诗,擅长描绘边疆风光与将士情怀。其诗风格奔放,情感真挚,常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与对边疆的关切。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古代战争与和平交替之际,李中丞可能是诗人熟识的将领,归本道途艰难,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对边疆局势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与将领归来的情形,展现了诗人对战友的深情厚谊。首句“上将还专席”便直接点明了归来的主题,营造出一种庄重的氛围。接着,通过“双旌复出秦”引入出征的场景,表明将领的荣耀与责任。

中间几句则以“关河三晋路”描绘了边疆的辽阔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和边疆的关心。尤其是“宾从五原人”,描绘出战后重聚的温馨场面,突显了友情和团结的重要性。

结尾两句“酬恩看玉剑,何处有烟尘”则带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与对过去的追忆,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与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事的交融,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上将还专席:上将军回到了他的专座,象征着归来的荣耀。
  2. 双旌复出秦:两面旗帜再次出征,表明对国家的忠诚。
  3. 关河三晋路:描绘辽阔的关山与河流,象征着地理的复杂性。
  4. 宾从五原人:宾客和随从来自五原,体现友谊和团结。
  5. 孤戍云连海:孤立的哨所与远方的云海相连,象征着孤独与责任。
  6. 平沙雪度春:春天的雪覆盖着平沙,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7. 酬恩看玉剑:报答恩情,欣赏着美玉制成的宝剑,象征荣耀与责任。
  8. 何处有烟尘:不知何处还有战斗的痕迹,流露出对和平的向往。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手法,如“上将还专席,双旌复出秦”,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诗中运用了细腻的意象,如“孤戍云连海”,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归来的将领的祝福,表现了对友情、忠诚和和平的向往,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边疆将士的尊重与关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军队的威严与荣耀。
  • :代表孤独与遥远的思念。
  • :象征广阔与无尽的希望。
  • 春雪:象征新生与希望的到来。
  • 玉剑:象征武器的荣耀与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上将还专席”指的是哪个角色的回归? A. 宾客
    B. 将军
    C. 文人
    D. 农民

  2. “关河三晋路”中“三晋”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山西
    B. 河南
    C. 陕西
    D. 河北

  3. 诗的最后一句“何处有烟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欢乐
    B. 忧虑
    C. 兴奋
    D. 平静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壮丽景色与人生哲理的诗作。
  • 高适的《燕歌行》: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对比:

  • 皇甫曾与王之涣的边塞诗对比,皇甫曾更注重友情与归属感,而王之涣则偏重壮丽景色与人生命运的思考。
  •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同一题材在不同诗人眼中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边塞诗选》

这些书籍将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唐代诗词的风格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