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豸诗。蟆子(三首)》
时间: 2025-01-01 18:21: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蟆子微於蚋,朝繁夜则无。
毫端生羽翼,针喙噆肌肤。
暗毒应难免,羸形日渐枯。
将身远相就,不敢恨非辜。
晦景权藏毒,明时敢噬人。
不劳生诟怒,只足助酸辛。
隼眦看无物,蛇躯庇有鳞。
天方刍狗我,甘与尔相亲。
有口深堪异,趋时讵可量。
谁令通鼻息,何故辨馨香。
沉水来沧海,崇兰泛露光。
那能枉焚爇,尔众我微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蟆子(蟾蜍)与蚋子(小蚊子)的不同。蟆子在清晨时活跃,夜晚则消失;它的细毛上长出了翅膀,尖嘴啄食着肌肤。暗藏的毒性是无法避免的,它的形体因长期饥饿而日渐衰弱。蟆子不敢恨那些无辜的生物,尽量保持距离。阴暗的地方它可能藏着毒素,明亮时则敢于攻击人。它不需要激起他人的愤怒,只是默默忍受着酸痛与辛苦。猛禽的目光难以捕捉它,蛇的身体则为它提供庇护。即使天上有如狗般的存在,我也甘愿与你亲近。虽然口中有着不同的声音,但在这个时刻又何必去衡量呢?谁让我们能够相互呼吸,为什么要去辨别香气的差异?沉入水中归于大海,崇高的兰花在露水中闪耀光芒。我们又怎能枉然地将其焚烧呢?在你们众多的存在中,我显得微不足道。
注释
- 蟆子:指蟾蜍,一种两栖动物,常被视为不吉祥的象征。
- 蚋:小蚊子,常用来比喻微小而烦人的生物。
- 毫端:指细毛的尖端,这里有生动的意象。
- 针喙:比喻蟆子的嘴像针一样尖锐。
- 暗毒:指隐藏的毒性。
- 羸形:形体消瘦的状态。
- 晦景:阴暗的环境。
- 明时:光明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字子珪,号微之,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与白居易齐名,倡导新乐府,作品多以情感真挚、语言通俗著称。
创作背景
《虫豸诗》是元稹对自然界微生物的观察与思考,展现了他对生存状态的深刻理解。诗中通过蟾蜍和蚊子的对比,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蟆子》以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自然界中微小生物的生存状态。诗中蟆子和蚋子的对比,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力和生存环境的探讨。通过描绘蟆子的微小与蜕变,诗人传达了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悟。蟆子的存在,虽小却有其生存的意义,虽然身处阴暗与困境,但它同样努力生存。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使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现象的深刻思考与哲理反思。同时,诗中提及的“暗毒”和“明时”,也反映了人们在不同环境中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与妥协,体现了生存的艰难和复杂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蟆子微於蚋:蟾蜍比蚊子微小。
- 朝繁夜则无:早晨活跃,夜晚则消失。
- 毫端生羽翼:细毛上生出翅膀。
- 针喙噆肌肤:用尖嘴啄食肌肤。
- 暗毒应难免:暗藏的毒是无法避免的。
- 羸形日渐枯:形态因饥饿而日渐衰弱。
- 将身远相就:保持距离,不敢怨恨。
- 晦景权藏毒:在阴暗处藏身。
- 明时敢噬人:在明亮时敢于攻击。
- 不劳生诟怒:无须激起他人愤怒。
- 只足助酸辛:只需忍受痛苦。
- 隼眦看无物:猛禽的眼睛难以看到。
- 蛇躯庇有鳞:蛇的身体提供庇护。
- 天方刍狗我:天上像狗一样的存在。
- 甘与尔相亲:愿意与你亲近。
- 有口深堪异:口中有不同的声音。
- 趋时讵可量:在这个时刻又何必去衡量。
- 谁令通鼻息:谁让我们能够相互呼吸。
- 何故辨馨香:为什么要去辨别香气。
- 沉水来沧海:沉入水中归于大海。
- 崇兰泛露光:高贵的兰花在露水中闪耀。
- 那能枉焚爇:我们怎能无故焚烧。
- 尔众我微茫:在你们的众多中,我显得微不足道。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隼眦看无物”,形象地描绘了猎鹰的视野。
- 拟人:将蟾蜍赋予情感,表现其对生命的思考。
- 对仗:如“有口深堪异”“趋时讵可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蟾蜍与蚊子的描写,反映出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以及对生存环境的深刻思考,展现了生命在逆境中的挣扎与坚持,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蟆子:象征微小而坚韧的生命。
- 蚋:代表了生活中的烦恼与挑战。
- 暗毒:隐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潜在危机。
- 兰花:象征高洁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蟆子在白天和夜晚的状态分别是?
- A. 夜晚活跃,白天消失
- B. 白天活跃,夜晚消失
- C. 全天活跃
- D. 全天消失
-
诗中的“暗毒”指的是什么?
- A. 明显的攻击
- B. 隐藏的危险
- C. 生活的快乐
- D. 友好的关系
-
蟆子对生活的态度是?
- A. 恨意满满
- B. 无所谓
- C. 努力生存
- D. 逃避现实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草》相比,元稹的《蟆子》更注重对小生物的细腻观察与思考,展现了不同的生命态度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