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十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9 22:45:43

平王渐昏惑,无极转承恩。

子建犹相贰,伍奢安得存。

生居宫雉閟,死葬寝园尊。

岂料奔吴士,鞭尸郢市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王渐昏惑,无极转承恩。
子建犹相贰,伍奢安得存。
生居宫雉閟,死葬寝园尊。
岂料奔吴士,鞭尸郢市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楚国的动荡和权力的更迭。平王渐渐昏庸迷惑,无极之人开始得到宠幸。子建(指子胥、屈原等人)依然在权力的斗争中分崩离析,而伍奢又怎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呢?生前住在宫中,死后则葬在尊贵的寝园;谁能料想那些奔赴吴国的士兵,竟然被鞭打尸体,尸体拖到郢城的门口。

注释:

  • 平王:指楚平王,楚国的一位君主。
  • 渐昏惑:逐渐变得昏庸迷惑。
  • 无极:可能指权臣或宠臣,象征权力的转移。
  • 子建:历史上指屈原,象征忠臣。
  • 伍奢:指伍子胥,楚国的将领。
  • 宫雉閟:指皇宫,生居于此。
  • 寝园尊:指死后葬在尊贵的园中,即皇室墓地。
  • 奔吴士:指奔赴吴国的士兵。
  • 鞭尸:一种羞辱的行为,将尸体拖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稹(779年-831年),唐代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倡导新乐府,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与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诗人借古喻今,表达对权力更迭与忠义之士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权力运作的残酷与无情。平王的昏庸与无极的宠幸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权力的易变与人心的难测。诗中提到的子建与伍奢,象征着忠臣在权力中心外的艰难处境,深刻揭示了历史的悲剧与人性的复杂。同时,诗句末尾提到士兵被鞭尸的情景,带有强烈的讽刺与愤怒,反映出对忠诚与正义的深切怀念和对暴政的不满。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有历史深度,又具现实意义,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平王渐昏惑:平王的昏庸使得国家走向衰败。
    2. 无极转承恩:权臣的崛起使得朝政更加混乱。
    3. 子建犹相贰:忠良之士在如此环境中难以立足。
    4. 伍奢安得存:即使是有才之人也难以存活。
    5. 生居宫雉閟:身处皇宫,身份显赫。
    6. 死葬寝园尊:死后也能葬于尊贵的地方。
    7. 岂料奔吴士:谁能想到这些士兵会被如此对待。
    8. 鞭尸郢市门:尸体被抛弃在市门,象征极大的耻辱。
  • 修辞手法:使用了对仗与排比,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和表达的力度。

  • 主题思想:反映了对权力斗争的无奈与对忠臣忠义的惋惜,揭示历史的悲剧与人性的复杂。

意象分析:

  • 平王:权力的象征,代表国家的昏庸。
  • 无极:权臣的象征,代表权力的变化。
  • 子建与伍奢:忠臣与将领的象征,代表忠诚与困境。
  • 尸体:象征着被遗忘与羞辱,代表忠臣的悲剧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平王”指的是哪个时期的统治者?

    • A. 汉朝
    • B. 唐朝
    • C. 楚国
    • D. 战国
  2. “鞭尸”的意象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忍耐
    • B. 羞辱
    • C. 光荣
    • D. 忘却

答案

  1. C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
  • 《春望》:杜甫的作品,反映战乱中的悲痛与对国家的关切。

诗词对比

  • 元稹的《楚歌十首》与屈原的《离骚》,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但前者更强调权力斗争的无情,后者则更具个人的情感与理想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年谱》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