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辄著微诚再有长句时蔡戎未弭故见于篇末》

时间: 2025-01-17 10:20:39

汉家旄节付雄才,百越南溟统外台。

身在绛纱传六艺,腰悬青绶亚三台。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闻道楚氛犹未灭,终须旌旆扫云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家旄节付雄才,
百越南溟统外台。
身在绛纱传六艺,
腰悬青绶亚三台。
连天浪静长鲸息,
映日帆多宝舶来。
闻道楚氛犹未灭,
终须旌旆扫云雷。

白话文翻译

汉朝的旌旗和节令交给了杰出的人才,
百越地区的南海归属于外朝的统治。
我身处绛纱之中,传授六艺,
腰间悬挂着青色的绶带,地位在三台之下。
天空连着海面,平静的海浪让长鲸安静,
阳光映照下,许多宝船正从远方而来。
听说楚地的战乱尚未平息,
终究要将旌旗驱散乌云和雷霆。

注释

  • 旄节:古代军旗,象征权力与地位。
  • 雄才:指杰出的人才。
  • 百越:古代对南方民族的统称。
  • 绛纱:绛色的丝绸,常用来形容高贵的服饰。
  • 六艺:古代儒家所提倡的六种基本技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 青绶:青色的绶带,表示官职或荣誉。
  • 三台:古代官职体系中的一个层级。
  • 楚氛:指楚地的战乱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苕,号岳阳,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以诗、文、赋见长,尤以律诗和古文著称。刘禹锡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怀,语言清新、意象丰富。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政治腐败与战乱交织。刘禹锡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忧虑,同时也体现了个人的理想与志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汉家的旌节作为开篇,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注。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感叹杰出人才的作用,联想到南海的统治,突出对人才的渴求。接着,诗人描绘了平静的海面和远来宝船的景象,形成一种和谐的对比,暗示在动荡的社会中仍有希望的存在。最后,诗人提到楚地的战乱未平,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期待。

整首诗用词考究,意象丰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社会现实的对比,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思考。诗歌不仅有着美丽的画面感,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思考与政治情怀,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紧迫。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汉家旄节付雄才:开篇提到汉朝的旌旗,表明国家的权力与历史的传承。
  2. 百越南溟统外台:暗指南海的广阔与外族的统治,表现出对外部环境的关注。
  3. 身在绛纱传六艺:自我描写,显示出教育的重要性与个人的身份。
  4. 腰悬青绶亚三台:表明自己的地位与荣耀,带有自豪感。
  5. 连天浪静长鲸息:描绘自然景象,形成宁静与动荡的对比。
  6. 映日帆多宝舶来:表现出对未来繁荣的期待。
  7. 闻道楚氛犹未灭:提及楚地的战乱,表露出忧虑。
  8. 终须旌旆扫云雷: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定的期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旌节比作国家的荣耀。
  • 对仗:整首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 意象:如“长鲸”、“宝舶”象征着海洋的宽广与繁荣,形成强烈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人才的渴求,以及对未来希望的寄托。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展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并渴望通过教育与人才的培养来实现国家的复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旄节:象征国家的权力与荣耀。
  • 绛纱:象征高贵的身份与文化传承。
  • 宝舶:象征繁荣与希望的未来。

文化内涵

诗中的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与社会的景象,更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与未来的思考,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百越南溟统外台”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A. 南海的繁荣
    B. 外族的统治
    C. 中原的强大
    D. 对未来的渴望

  2. “映日帆多宝舶来”中的“宝舶”指的是什么? A. 珍贵的船只
    B. 平静的海面
    C. 遥远的海洋
    D. 未来的希望

  3. 这首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对历史的回顾
    B. 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希望
    C. 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D. 对人才的渴望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刘禹锡与白居易的诗作对比,均体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但刘禹锡更倾向于历史的反思,而白居易更注重民生的描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禹锡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