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庭梅寄人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蚤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白话文翻译:
早春的花常常受到寒冷的侵袭,繁茂的果实却总是令人感到酸涩。
为何在春天来临之时,仍然让芳香的意趣消沉?
那夭折的桃花一定会相互嘲笑,而游玩的女子又怎肯回过头来欣赏?
朋友问我调制金鼎的妙味,我才明白真正的滋味是多么难得。
注释:
字词注释:
- 蚤:早,指早春。
- 花常犯寒:花常常受到寒冷的侵袭。
- 繁实:果实丰盛。
- 芳意阑:芳香的情意消沉。
- 夭桃:指桃花,夭折即凋谢。
- 游妓:游乐的女子。
- 调金鼎:调制金鼎中的美味。
- 正味:真正的滋味,意指难得的体验。
典故解析:
“调金鼎”典出古代饮食文化,金鼎象征珍贵的食物与美味,常用于形容烹饪的精妙与难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晚唐诗坛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风以清新、豪放著称,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常融入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遭遇困境之时,诗人借梅花传达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表露对世事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诗歌鉴赏:
《咏庭梅寄人》是刘禹锡的一首抒情诗,通过描绘梅花的局限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全诗以梅花为主线,开篇即指出梅花在早春常常遭受寒霜侵袭,暗示了生活中的艰辛。接着,诗人向朋友发问,思考为何在春日来临之际,芳香的意趣却依然消沉,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夭桃的嘲笑和游妓的不屑,进一步反映了诗人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悟。
最后一句“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则升华了整首诗的主题,表明在追求美好与理想的过程中,真正的滋味是难以获得的。这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蚤花常犯寒”:早春的花朵常遭寒冷侵袭,暗示生活的艰难。
- “繁实常苦酸”:虽然果实丰饶,但却常带酸涩之感,象征美好的事物背后往往伴随着苦涩。
-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春日来临,芳香意趣却消沉,表现出诗人的无奈与失落。
-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夭折的桃花会相互嘲笑,而游玩的女子却不愿意回头欣赏,反映社会对美的忽视。
-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朋友询问调制美味的秘诀,诗人意识到真正的美味与理想都是难以把握的。
修辞手法:
全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梅花、桃花等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通过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梅花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现实困境的反思,揭示了人生的艰辛与美好的稀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代表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夭桃:象征短暂与无常,反映人生的脆弱与无奈。
- 游妓:象征对美好事物的漠视与忽略,体现人情冷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蚤花常犯寒”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A. 花开得早但受寒
B. 花开得晚但更美
C. 花不再开放
D. 花只在夏天盛开 -
诗中“调金鼎”的意义是什么?
A. 指代金属器皿
B. 调制美味的过程
C. 代表对物质的追求
D. 指代生活的烦恼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 王安石
- 《早梅》 冯唐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梅花》与刘禹锡的《咏庭梅寄人》,虽然同样以梅花为题材,但前者强调梅花的坚韧与高洁,后者则更关注梅花背后的生活哲理与人情冷暖。两首诗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刘禹锡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