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庐山衲僧
作者: 贯休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飞锡下崆,清高世少双。
冻天方筛雪,别我去何邦。
烧绕赤乌亥,云漫白蚌江。
路人争得识,空仰鬓眉庞。
白话文翻译:
飞锡的僧人从崆峒山下山而来,清高的人世间少有双全之人。
在寒冷的天里,仿佛正在筛雪,我与你分别,你将去往何方?
火光环绕着赤乌亥的地方,云雾弥漫在白蚌江上。
路人纷纷想要认出你,却只能空自仰望你那白色的鬓发与眉目。
注释:
字词注释:
- 飞锡:指僧人手中的锡杖,象征其身份和修行。
- 崆峒:崆峒山,位于今甘肃,是道教圣地。
- 清高:清白高洁,指高尚的品德。
- 赤乌亥:赤乌,指太阳,亥为地支,文中意指晨曦或傍晚的火光。
- 白蚌江:可能指的是某条江河,象征着流动与离别。
典故解析:
- 崆峒:与道教文化相关,象征着隐士和高人。
- 赤乌和亥:在古代文化中常与时间和方位相关,象征着自然的循环与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约830-912年),盛唐时期的诗人,以其高洁的情操和卓越的诗才闻名。他的诗多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并常以山水为题材。
创作背景:
本诗可能是在送别一位高僧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僧人高洁品格的赞叹与依依惜别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士和高人追求的尊崇。
诗歌鉴赏:
《送庐山衲僧》通过描绘一位高洁的僧人即将离去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其的崇敬和思念。诗的开头“飞锡下崆”,以动词“飞”形象地表现出僧人的轻盈与出尘,象征其清高的道德追求。接着“清高世少双”,又强调了此人的独特与难得,使得离别的情感愈发沉重。
“冻天方筛雪”表现了自然环境的严寒,与僧人即将离去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离别的凄凉感。后两句描绘了离别后景象:“烧绕赤乌亥,云漫白蚌江”,用火光与云雾的意象,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流逝与变化,也象征着即将失去的美好。
最后一句“路人争得识,空仰鬓眉庞”,描绘路人对高僧的仰望与追忆,突显出僧人地位的崇高与难以接近。整首诗以清雅的笔触,深刻的情感,反映了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与对离别的惋惜,具有深远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飞锡下崆:描绘僧人持锡杖下山,展现其轻盈与出尘之态。
- 清高世少双:赞美僧人清高卓绝,世间难得有两人相似。
- 冻天方筛雪:寒冷的天气中,似乎正在筛选雪花,暗示环境的冷漠与孤独。
- 别我去何邦:对离别的困惑与惆怅,发问对方将去何处。
- 烧绕赤乌亥:描绘火光照耀,象征着生命的热烈与活力。
- 云漫白蚌江:云雾弥漫,给人一种飘渺的意境。
- 路人争得识:路人纷纷想要认出高僧。
- 空仰鬓眉庞:虽然路人想要识别,却只能徒然仰望其风采。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冻天方筛雪”,将冬天的寒冷与离别的感伤联系起来。
- 对仗:如“飞锡下崆,清高世少双”,形成美妙的音韵对称。
- 意象:火光与云雾的对比,体现了人世的纷繁与隐士的孤独。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高僧的敬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离别的惋惜,反映了唐代社会对高洁人格的崇尚与对隐士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锡:象征僧人的身份与修行。
- 崆峒:道教圣地,象征修行与超脱。
- 雪:冷冽的情感,暗示离别的孤寂。
- 赤乌亥:时间和生命的象征,表现自然的变化。
- 白蚌江:流动的时光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送庐山衲僧》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A. 李白
B. 杜甫
C. 贯休
D. 白居易 -
诗中“飞锡”指的是什么?
A. 僧人的行李
B. 僧人的锡杖
C. 僧人的衣服
D. 僧人的帽子 -
“冻天方筛雪”中“筛雪”有何深意?
A. 描述天气
B. 比喻离别的孤独
C. 表达愉快的心情
D. 描绘自然景象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别》同样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更多地融入了自然的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中则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故人的思念,情感更加激昂。
两首诗在主题上都是关于离别,但在意象和情感的表现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
- 《贯休诗集》
- 《唐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