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船·逗晓阑干沾露水》

时间: 2025-01-01 13:50:12

逗晓阑干沾露水。

归期杳、画檐鹊喜。

粉汗馀香,伤秋中酒,月落桂花影里。

屏曲巫山和梦倚。

行云重、梦飞不起。

红叶中庭,绿尘斜□,应是宝筝慵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行船·逗晓阑干沾露水
作者: 吴文英 〔宋代〕

逗晓阑干沾露水。归期杳画檐鹊喜。
粉汗馀香,伤秋中酒,月落桂花影里。
屏曲巫山和梦倚。行云重梦飞不起。
红叶中庭,绿尘斜,应是宝筝慵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清晨时分,晨露沾湿了栏杆。归家的日子遥遥无期,屋檐下的喜鹊欢叫。身上残留的香气,让人伤感,似乎是在秋天的酒杯中,月亮落下,映照着桂花的影子。曲屏依靠着巫山的梦境,浮云重重,梦境飞不起来。红叶在庭院中,绿尘斜飞,似乎是宝筝懒得去调理。

注释

  • 逗晓:指黎明时分。
  • 阑干:栏杆。
  • 归期杳:回家的日期无法确定。
  • 画檐:屋檐的形状像画一样。
  • 鹊喜:喜鹊鸣叫,象征吉利。
  • 粉汗馀香:身上残留的香气。
  • 伤秋中酒:在秋天饮酒,感到伤感。
  • 桂花影里:桂花的影子。
  • 屏曲巫山:曲屏依傍巫山,暗指美好的梦境。
  • 红叶中庭:庭院中的红叶。
  • 绿尘:指青苔或细尘。
  • 宝筝慵理:宝筝懒于调理,暗示对音乐的懒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文英,字文英,号梅溪,南宋时期的词人,他的词风细腻,擅长描绘情感和自然景观,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

创作背景:此词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吴文英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归属感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与归属感缺失的感慨。开篇“逗晓阑干沾露水”便勾勒出一种清晨的静谧氛围,露水的清新与栏杆的静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生活中的孤寂与思念。接着的“归期杳画檐鹊喜”,将归家的渴望与无奈结合,喜鹊的鸣叫似乎是在为归家的人送行,但回家的路却是遥遥无期。这种情感的交织,恰如秋日的季节变化,既有丰收的喜悦,也有离别的伤感。

接下来的“粉汗馀香,伤秋中酒”,诗人以香气引发的回忆,象征着过往的美好与现在的失落,秋酒的伤感更是将情绪推向高潮。此处通过美酒的比喻,表达了对过往欢乐时光的不舍。

最后几句描绘了一个梦幻的境界,巫山的曲屏与行云重梦构成了一个梦境的空间,红叶与绿尘的对比,象征着生活的复杂与多变,宝筝的懒散则暗示着对理想生活的失落感。整体上,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逗晓阑干沾露水:清晨的栏杆上沾满了露水,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2. 归期杳画檐鹊喜:归家的时间不定,屋檐下的喜鹊欢叫,暗示着对归属感的渴望。
  3. 粉汗馀香,伤秋中酒:香气残留,伴随着秋天饮酒的伤感,表现了对过往的怀念。
  4. 月落桂花影里:月亮下沉,桂花的影子映照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5. 屏曲巫山和梦倚:依偎于梦境中的巫山,表现出一种对美好回忆的追求。
  6. 行云重梦飞不起:浮云与梦境交织,但梦却难以实现,反映出对理想的无奈。
  7. 红叶中庭,绿尘斜:庭院中的红叶与绿尘交错,暗示生活的复杂与多变。
  8. 应是宝筝慵理:宝筝懒于调理,象征对理想生活的无力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露水、香气等自然元素比喻人类情感。
  • 拟人:喜鹊的鸣叫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词的意境。
  • 对仗:如“红叶中庭,绿尘斜”,增强了词的音乐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表达了对归属感的渴望、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寻与失落。

意象分析

  • 露水:象征纯洁与新生。
  • 喜鹊:象征吉利与归属感。
  • 粉汗:残留的美好,暗示过往的欢乐。
  • 桂花:象征美好与忧伤的情感交织。
  • 巫山:梦境与理想的代名词。
  • 红叶: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与生命的流逝。
  • 宝筝:象征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逗晓阑干”中的“晓”字的意思是: a) 夜晚
    b) 清晨
    c) 黄昏

  2. 诗中提到的“画檐”指的是: a) 画的屋檐
    b) 精美的屋檐
    c) 画的风景

  3. “应是宝筝慵理”中的“宝筝”象征着: a) 财富
    b) 理想生活
    c) 音乐

答案

  1. b) 清晨
  2. b) 精美的屋檐
  3. b) 理想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对比吴文英的《夜行船》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描绘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理想生活的追寻,但李清照更偏重于爱情的思念,而吴文英则更注重于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吴文英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