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烟林褪叶》

时间: 2025-01-01 11:34:04

烟林褪叶。

红藉游人屧。

十里秋声松路,岚云重、翠涛涉。

伫立。

闲素箑。

画屏萝嶂叠。

明月双成归去,天风里、凤笙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天晓角·烟林褪叶
作者: 吴文英 〔宋代〕
烟林褪叶。红藉游人屧。十里秋声松路,岚云重翠涛涉。伫立。闲素箑。画屏萝嶂叠。明月双成归去,天风里凤笙浃。

白话文翻译

在霜天的晨光中,烟雾弥漫的树林里,树叶渐渐褪去,红色的秋叶像游人的鞋子一样落下。沿着十里松路,传来阵阵秋风的声音,云雾中重叠的翠色山峦如波涛汹涌。我伫立不动,悠闲地展开素雅的扇子,仿佛画屏上层叠的藤萝一样美丽。明亮的月亮伴我归去,在天风中,似乎有凤笙的悠扬乐声。

注释

  • 烟林:指雾气弥漫的树林。
  • 褪叶:叶子逐渐掉落。
  • 红藉:红色的地面。
  • 游人屧:游人穿着的鞋子。
  • 十里秋声:十里之外传来的秋天的声音。
  • 岚云:雾气和云彩交织。
  • 重翠涛涉:重重的翠绿山峦如波涛般涌现。
  • 闲素箑:悠闲地展开的素色扇子。
  • 画屏萝嶂叠:如画的屏风上藤萝交错叠加。
  • 明月双成:明亮的月亮伴随而来。
  • 凤笙:古代乐器,象征着悠扬的音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文英,字子华,号樽前,南宋词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词风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他的作品常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高雅的意境。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秋天的清晨,表达了诗人对于秋日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游人悠闲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霜天晓角·烟林褪叶》一词,展现了吴文英对秋天景色的细致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悟。开头的“烟林褪叶”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描绘出秋天的萧瑟与宁静。红藉游人屧的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温暖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仿佛游人已在这美景中流连忘返。

接下来的“十里秋声松路”,则是将视线扩展至更远的地方,传达出秋天的声音,给人以听觉的享受。岚云重翠涛涉,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一种生动的画面感,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结尾处,诗人伫立于画屏旁,悠闲地展开素扇,伴随着明月归去,天风中又传来凤笙的音韵,展现了一种淡然的心境。这种闲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理想追求。

整首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吴文英词风的细腻与婉约,令人感受到秋天的美丽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烟林褪叶:描写秋天的树林,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
  2. 红藉游人屧:引出游人,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3. 十里秋声松路:通过声音描绘,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4. 岚云重翠涛涉:意象丰富,展现秋天山水的壮丽。
  5. 伫立: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沉醉和对生活的思考。
  6. 闲素箑:象征着宁静和优雅。
  7. 画屏萝嶂叠:通过视觉的美感展现诗人内心的感受。
  8. 明月双成归去:明月象征着希望与归属感。
  9. 天风里凤笙浃:天风与音乐的结合,表现出一种和谐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树叶与游人的鞋子相比,生动形象。
  • 对仗:如“明月双成”和“天风里凤笙”,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岚云如波涛般涌动,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这首词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悠闲与宁静,体现对生活的深思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林:象征着朦胧与神秘。
  • 秋声:代表着季节的变迁,蕴含着生命的感悟。
  • 明月:象征着希望与团圆。
  • 凤笙:代表着音乐和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烟林”指的是什么?
    • A. 树林中的烟雾
    • B. 游人的鞋子
    • C. 自然的声音
  2. “十里秋声松路”的意思是什么?
    • A. 十里之外的秋天声音
    • B. 松树的颜色
    • C. 游人快乐的声音
  3. 诗中提到的“明月”象征着什么?
    • A. 孤独
    • B. 希望与团圆
    • C. 悲伤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将吴文英的这首词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对比,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但吴文英更强调秋天的萧瑟与宁静,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与丰富。两者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词选》 - 选辑了多位宋代词人的经典作品。
  2.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介绍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3. 《吴文英评传》 - 深入探讨吴文英的生平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