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井》

时间: 2025-01-06 14:53:13

桐阴覆井月斜明,百尺寒泉古甃清。

越女携瓶下金索,晓天初放辘轳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晓井 李郢 〔唐代〕 桐阴覆井月斜明, 百尺寒泉古甃清。 越女携瓶下金索, 晓天初放辘轳声。

白话文翻译

月光斜照,桐树的阴影覆盖在井口上, 井深百尺,寒泉清澈,古老的井壁显得格外清幽。 越地的女子携带着水瓶,沿着金索下到井中, 清晨的天空刚刚放亮,辘轳的声音初次响起。

注释

  • 桐阴覆井:桐树的阴影覆盖在井口上。
  • 月斜明:月光斜照,显得明亮。
  • 百尺寒泉:形容井深且泉水寒冷。
  • 古甃清:古老的井壁显得清澈。
  • 越女:越地的女子,越地指今浙江一带。
  • 携瓶下金索:携带水瓶,沿着金索下到井中。
  • 晓天初放辘轳声:清晨的天空刚刚放亮,辘轳的声音初次响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郢,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田园风光和日常生活。此诗描绘了一幅清晨井边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宁静而美丽的田园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诗人隐居或游历时,通过对清晨井边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晨井边的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画卷。首句“桐阴覆井月斜明”,以桐树的阴影和斜照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次句“百尺寒泉古甃清”,通过对井深和泉水清澈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清幽的感觉。后两句“越女携瓶下金索,晓天初放辘轳声”,则通过越女取水和辘轳声的描写,为这幅静谧的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机和动感。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桐阴覆井月斜明:这句通过桐树的阴影和斜照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月光的斜照使得井边的景象更加朦胧而美丽。
  2. 百尺寒泉古甃清:这句通过对井深和泉水清澈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清幽的感觉,古老的井壁显得格外清澈,增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3. 越女携瓶下金索:这句通过越女取水的动作,为这幅静谧的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机和动感,越女的身影在清晨的光线中显得格外柔美。
  4. 晓天初放辘轳声:这句通过辘轳声的描写,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声音的元素,清晨的辘轳声显得格外清脆,为整个场景增添了生机。

修辞手法

  • 拟人:通过“桐阴覆井”和“月斜明”等拟人化的描写,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增强了诗意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桐阴覆井”与“百尺寒泉”,“月斜明”与“古甃清”等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清晨井边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宁静而美丽的田园风光,传达了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桐阴:桐树的阴影,象征着宁静和幽静。
  • 月斜明:斜照的月光,营造出朦胧而美丽的氛围。
  • 百尺寒泉:深井和清澈的泉水,象征着清幽和历史的厚重感。
  • 越女:越地的女子,象征着柔美和生机。
  • 辘轳声:清晨的辘轳声,象征着生机和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桐阴覆井月斜明”中的“月斜明”指的是什么? A. 月亮很明亮 B. 月光斜照,显得明亮 C. 月亮斜挂在天上 D. 月亮很斜

  2. 诗中“百尺寒泉古甃清”中的“古甃清”指的是什么? A. 古老的井壁很清澈 B. 古老的井壁很古老 C. 古老的井壁很清幽 D. 古老的井壁很清凉

  3. 诗中“越女携瓶下金索”中的“越女”指的是什么? A. 越地的女子 B. 越地的男子 C. 越地的老人 D. 越地的小孩

  4. 诗中“晓天初放辘轳声”中的“辘轳声”指的是什么? A. 清晨的辘轳声 B. 清晨的鸟鸣声 C. 清晨的风声 D. 清晨的水声

答案:1. B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同样描绘了清晨的自然景象,通过鸟鸣和涧水的描写,展现了宁静而美丽的田园风光。
  • 孟浩然《春晓》:通过对春天清晨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维《鸟鸣涧》与李郢《晓井》:两首诗都描绘了清晨的自然景象,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自然的声音和动态,而李郢的诗则更加注重静态的景物和光影的变化。

参考资料

  • 《全唐诗》:收录了李郢的诗作,可以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生平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唐代诗歌的总体发展脉络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李郢诗歌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