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漕祠堂》
时间: 2025-01-04 11:57: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漕祠堂 吴泳 〔宋代〕
古谊寥寥千载间,却从宾主得窥斑。 道同元不分穷达,礼重何妨尚往还。 拄杖过桥声易识,壁纱笼墨句难攀。 篝灯试取丰碑读,名压三犀石更顽。
白话文翻译:
在漫长的千年历史中,古代的友谊显得稀少,但通过宾主关系可以窥见其痕迹。 道义相同,原本不分贫富贵贱,礼节的重要性使得往来更加频繁。 拄杖过桥的声音容易辨识,但壁上笼罩的墨迹却难以企及。 点起灯笼试着阅读那丰碑上的文字,其名声之重,连三犀石都显得更加坚硬。
注释:
字词注释:
- 古谊:古代的友谊。
- 寥寥:稀少。
- 窥斑:窥见痕迹。
- 道同:道义相同。
- 穷达:贫穷与显达。
- 礼重:礼节的重要性。
- 拄杖:支撑身体的拐杖。
- 壁纱笼墨:壁上笼罩的墨迹。
- 篝灯:点起的灯笼。
- 丰碑:高大的石碑。
- 三犀石:传说中的坚硬石头。
典故解析:
- 三犀石:传说中的一种坚硬石头,此处比喻碑文的坚固和不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泳,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对古代道义和礼节的怀念与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参观黄漕祠堂时所作,表达了对古代友谊和道义的向往,以及对传统礼节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友谊和道义的怀念,展现了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诗中“古谊寥寥千载间”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友谊的珍视,而“道同元不分穷达”则强调了道义的重要性,不论贫富贵贱都应坚守。后两句通过对拄杖声和壁纱笼墨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传统的尊重和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古谊寥寥千载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友谊的珍视,认为这种友谊在漫长的历史中显得稀少。
- 第二句“却从宾主得窥斑”,通过宾主关系窥见古代友谊的痕迹。
- 第三句“道同元不分穷达”,强调道义相同,不分贫富贵贱。
- 第四句“礼重何妨尚往还”,认为礼节的重要性使得往来更加频繁。
- 第五句“拄杖过桥声易识”,通过拄杖声描绘了一种宁静的生活场景。
- 第六句“壁纱笼墨句难攀”,表达了壁上笼罩的墨迹难以企及。
- 第七句“篝灯试取丰碑读”,点起灯笼试着阅读那丰碑上的文字。
- 第八句“名压三犀石更顽”,其名声之重,连三犀石都显得更加坚硬。
修辞手法:
- 比喻:“名压三犀石更顽”,用三犀石比喻碑文的坚固和不朽。
- 拟人:“壁纱笼墨句难攀”,将壁上的墨迹拟人化,表达其难以企及。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友谊和道义的怀念,展现了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谊:古代的友谊。
- 道同:道义相同。
- 礼重:礼节的重要性。
- 拄杖:支撑身体的拐杖。
- 壁纱笼墨:壁上笼罩的墨迹。
- 篝灯:点起的灯笼。
- 丰碑:高大的石碑。
- 三犀石:传说中的坚硬石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古谊寥寥千载间”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珍视? A. 古代友谊 B. 现代友谊 C. 古代道义 D. 现代道义 答案:A
-
“道同元不分穷达”强调了什么? A. 贫富贵贱的区分 B. 道义的重要性 C. 礼节的重要性 D. 友谊的重要性 答案:B
-
“名压三犀石更顽”中的“三犀石”比喻了什么? A. 碑文的坚固 B. 友谊的坚固 C. 道义的坚固 D. 礼节的坚固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对过去友谊的怀念。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与吴泳的《黄漕祠堂》都表达了对过去友谊的怀念,但苏轼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个人经历的感慨,而吴泳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吴泳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吴泳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