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岩一磬长,僧起树苍苍。
开殿洒寒水,诵经焚晚香。
竹风云渐散,杉露月犹光。
无复重来此,归舟凌夕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位僧人在西岩寺的情景。晨钟悠扬,僧人从苍翠的树下起身。开阔的殿堂里洒下清凉的水,伴随着晚课的经文和香烟缭绕。竹林中微风徐来,云彩渐渐散去,杉树上露水依旧映照着月光。此刻,我心中感慨,再也无法重返这里,只能乘着小舟在夕阳下归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西岩: 指的是寺庙所在的西边山岩。
- 磬: 一种石制的乐器,常用于寺庙敲响,象征佛教的声音。
- 苍苍: 形容树木茂盛、色泽浓郁的样子。
- 洒寒水: 指在殿堂内洒水,以保持空气的清新和清静。
- 焚晚香: 指燃烧香料,营造宁静的氛围。
- 凌夕阳: 指在夕阳的映照下行驶。
典故解析:
- 此诗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其描写的环境和情感可与佛教文化中的修身养性、追求内心宁静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字允和,号简斋,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活跃于晚唐,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及人事,作品多表现出人生的无常和孤独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游览郁林寺时,表达了在宁静的寺庙环境中,面对自然与内心的感悟,以及对往昔的惋惜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寺庙场景。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僧人日常生活的点滴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头的“西岩一磬长”即用一声长磬引入,营造出一种悠远的禅意,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接着,描绘僧人从苍翠的树下站起,展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
“开殿洒寒水,诵经焚晚香”两句通过对殿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神圣的氛围,突显出禅宗的修行环境。“竹风云渐散,杉露月犹光”,诗人用竹风和杉露的意象,展现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传达出一种心灵的平静与澄明。
最后两句“无复重来此,归舟凌夕阳”则是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不再重返的无奈。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与哲思,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岩一磬长: 西边的山岩上,长久敲响的磬声,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
- 僧起树苍苍: 僧人从苍翠的树下起身,描绘出环境的宁静和自然的美。
- 开殿洒寒水: 殿堂被洒上清凉的水,象征着对心灵的洗涤与净化。
- 诵经焚晚香: 僧人诵念经文,焚香的仪式感增强了宗教的氛围。
- 竹风云渐散: 竹林中微风拂动,云彩逐渐散去,暗示了内心的澄明。
- 杉露月犹光: 杉树上的露水在月光下闪烁,映射出宁静的夜晚。
- 无复重来此: 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感慨,无法再回到那个时刻。
- 归舟凌夕阳: 乘舟归去,在夕阳的映照下,带着一丝惆怅的离别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竹风”、“杉露”比喻心境的清新与宁静。
- 拟人: 竹风和云彩的描写赋予它们生命,增强了自然的亲切感。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寺庙生活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体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自然与内心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岩: 象征着宁静和隐逸的生活。
- 磬: 佛教的象征,代表着宗教的信仰与内心的宁静。
- 寒水: 代表清凉、洗净心灵的象征。
- 晚香: 代表着宁静的宗教仪式,营造出灵性的氛围。
- 竹风: 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内心的清澈。
- 月光: 代表着希望与宁静,照亮了诗人内心的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岩”指的是: A. 东边的山岩
B. 西边的山岩
C. 南边的山岩
D. 北边的山岩 -
诗中“诵经焚晚香”表现了什么? A. 生活的繁忙
B. 寺庙的宁静与仪式感
C. 人生的无常
D. 自然的美丽 -
“归舟凌夕阳”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忧伤与怀念
C. 自豪
D. 生气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终南山》
诗词对比:
- 许浑与王维: 许浑的诗更注重对寺庙生活的描绘,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景色的描写与哲理的思考。
- 许浑与李白: 李白的诗多表现豪放奔放的情感,而许浑则倾向于细腻的内心感受和对宁静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为对许浑《将归涂口宿郁林寺道玄上人院二首 其一》的全面解析与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