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山歌》
时间: 2024-12-29 19:26:45意思解释
唱山歌
作者: 王禹偁 〔宋代〕
原文展示:
滁民带楚俗,下俚同巴音。
岁稔又时安,春来恣歌吟。
接臂转若环,聚首丛如林。
男女互相调,其词非奔淫。
修教不易俗,吾亦弗之禁。
夜阑尚未阕,其乐何愔愔。
用此散楚兵,子房谋计深。
乃知国家事,成败因人心。
白话文翻译:
滁州的人民带着楚地的风俗,乡邻之间的歌声如同巴地的音调。
丰收的年头又逢安宁的时节,春天来临时大家尽情歌唱。
手臂相接转动如环,聚在一起像森林一样。
男女互相调情,其内容并非放荡淫乱。
修身齐家不易改变风俗,我也不加以禁止。
夜深时分歌声尚未停歇,其乐何等安宁啊。
用这些歌声来驱散楚国的军队,子房的计谋实在深远。
由此可知国家大事,成败全在于人心。
注释:
- 滁民:指滁州的人民。
- 楚俗:楚地的风俗。
- 下俚:乡邻,指邻近的村镇。
- 岁稔:年成好,丰收的意思。
- 春来:春天到来。
- 接臂:手臂互相连接,形容亲密的聚会。
- 调:调侃、调情。
- 修教:修身齐家,教育和修养。
- 愔愔:安静、宁静的样子。
- 子房:指张良,汉初名将,智谋出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禹偁(1049年-1116年),字宗道,号静庵,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在诗歌创作上继承了唐诗的传统,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禹偁在滁州任职期间,正值民众歌唱风盛的春季,表达了对民间风俗的思考及对国家安宁的期待。
诗歌鉴赏:
《唱山歌》是一首生动的描绘了民间歌唱活动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滁州人民的歌声和春天的气息,展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诗人以“接臂转若环,聚首丛如林”的生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们聚集在一起欢快歌唱的场景,表现出一种和谐与欢乐的氛围。男女之间的调情并不是放纵,而是一种自然的交流,体现了人性中纯朴的一面。
诗的最后两句引入了政治的思考,通过歌声的欢快与国家的安危联系起来,显示了诗人对于民心的重视。诗中不仅有对民间文化的赞美,还有对国家大事的深刻洞察,反映出王禹偁既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诗人,又是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智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滁民带楚俗,下俚同巴音:介绍滁州人民的楚地风俗,歌唱与邻里之间的亲密关系。
- 岁稔又时安,春来恣歌吟:描绘丰收年和安宁时节的春天,民众尽情歌唱。
- 接臂转若环,聚首丛如林:形象地描述人们亲密聚集的场面,犹如林木般茂盛。
- 男女互相调,其词非奔淫:男女间的交流是健康的,非淫荡之事。
- 修教不易俗,吾亦弗之禁:修身齐家的道理难以改变风俗,自己也不加以禁止。
- 夜阑尚未阕,其乐何愔愔:夜深时分歌声未停,欢声笑语何其安宁。
- 用此散楚兵,子房谋计深:以歌声驱散敌军,暗指张良的智谋。
- 乃知国家事,成败因人心:通过民心的安定,反映国家的兴衰成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接臂转若环”形象地描绘了人们的亲密关系。
- 对仗:如“岁稔又时安,春来恣歌吟”,展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民间歌唱的欢乐场景,表达了对地方文化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安宁和民心的深刻思考。歌唱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歌声:象征着生活的乐趣和民众的团结。
- 春天: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男女调情:象征着人性的自然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唱山歌》中的“滁民”指的是哪个地区的人民?
- A. 安徽
- B. 滁州
- C. 楚地
- D. 巴地
- 答案:B
-
诗中提到“男女互相调,其词非奔淫”,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A. 男女之间的关系不正当
- B. 男女的交流是健康的
- C. 男女关系混乱
- D. 男女之间有很多争吵
- 答案:B
-
诗中提到“子房谋计深”,子房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刘邦
- B. 项羽
- C. 张良
- D. 韩信
-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禹偁的《唱山歌》与李白的《将进酒》同样描绘了欢乐的场景,但王禹偁更侧重于民间风俗与政治思考,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对人生的豁达态度。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社会观与人生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系统整理与分析。
- 《王禹偁诗集》——收录王禹偁的诗作及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