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得蟹送人之官
高启 〔明代〕
吐沫乱珠流,无肠岂识愁。
香宜橙实晚,肥过稻花秋。
出簖来深浦,随灯聚远洲。
郡斋初退食,可怕有监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送别的场景,蟹的吐沫像乱珠一样流淌,毫无牵挂,怎能理解忧愁。蟹的香气比晚熟的橙子还要宜人,肉质更胜于秋天的稻花。它们从水簖中出来,游向深远的水域,随灯光聚集在遥远的洲头。郡斋初退食,令人感到心中恐惧,仿佛有监视者在窥探。
注释
字词注释:
- 吐沫:指蟹吐出的泡沫,形容其鲜美。
- 无肠:无肠者,形容蟹无情无虑。
- 香宜:形容蟹的香气令人愉悦。
- 橙实晚:晚熟的橙子,形容香气更浓。
- 稻花秋:秋天稻花的香气,形容蟹肉的美味。
- 出簖:指从水中出来。
- 深浦:深远的水域。
- 聚远洲:指蟹聚集在远处的洲头。
- 郡斋:官员的住所。
- 监州:形容监视和压抑的感觉。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但通过描述蟹的美味和送别的场景,暗示了人情的复杂与离别的忧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注:高启,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字太华,号莼鲤,浙江绍兴人。高启以诗歌见长,是“明初四大家”之一,擅长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往往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高启在官场生活时,因公务或友人送别而作,展现了他对蟹的喜爱,亦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蟹为题材,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蟹的鲜美与离别的愁绪。诗的开头用“吐沫乱珠流”描绘了蟹的美味,立刻吸引了读者的注意。接着“无肠岂识愁”一句,形象地表达了蟹的无忧无虑,似乎在与人类的忧愁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人类的复杂情感,也突显了自然界的单纯。
在中间部分,诗人通过“香宜橙实晚,肥过稻花秋”进一步深化了蟹的美味之感,给人以强烈的味觉印象。而“出簖来深浦,随灯聚远洲”则描绘了蟹从水中游出的生动场景,仿佛让人看到灯光下蟹群的热闹景象。
最后一句“郡斋初退食,可怕有监州”则引入了人情的复杂,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对离别的感伤。整首诗在描绘美食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对人情的思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回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吐沫乱珠流:蟹的吐沫像珠子一样散落,形象地表现了蟹的鲜美。
- 无肠岂识愁:蟹无情无虑,自然无法体会人类的忧愁。
- 香宜橙实晚:蟹的香气比晚熟橙子更加诱人。
- 肥过稻花秋:蟹的肉质更胜于秋天的稻花,形容其美味。
- 出簖来深浦:蟹从水中出来,游向深远的水域。
- 随灯聚远洲:蟹在灯光下聚集在遥远的洲头。
- 郡斋初退食:官员刚刚在官邸用餐,暗示离别的时刻。
- 可怕有监州: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仿佛被监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吐沫乱珠流”形象地比喻蟹的美味。
- 对仗:整首诗中运用了多种对仗手法,如“香宜橙实晚,肥过稻花秋”。
- 拟人:通过蟹的无忧无虑来反衬人类的烦恼。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蟹的美味与离别的场景,表现了人类复杂的情感,展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伤感,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蟹:象征美味与自然的馈赠,代表着生活的乐趣。
- 灯光:象征着温暖与希望,但也暗示着离别的时刻。
- 深浦、远洲:代表着广阔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吐沫乱珠流”形容了什么? A. 蟹的外形
B. 蟹的美味
C. 蟹的生活习性 -
“无肠岂识愁”表达了什么? A. 蟹的情感
B. 人类的烦恼
C. 蟹的无忧无虑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感受? A. 喜悦
B. 忧愁
C. 兴奋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诗词对比: 高启的《赋得蟹送人之官》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表达了送别之情,但前者侧重于自然美食与离别的复杂情感,而后者则更强调友情与壮志。两首诗在表达情感时各具特色,前者细腻生动,后者豪迈奔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