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

时间: 2025-01-01 12:42:24

悬匏曲沃上,孤筱汶阳隈。

形写歌鸾翼,声随舞凤哀。

欢娱分北里,纯孝即南陔。

今日虞音奏,跄跄鸟兽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悬匏曲沃上,孤筱汶阳隈。
形写歌鸾翼,声随舞凤哀。
欢娱分北里,纯孝即南陔。
今日虞音奏,跄跄鸟兽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优美的音乐场景:在悬挂的葫芦和曲折的沃土上,孤独的竹子在阳光下摇曳。音乐如同歌声翅膀般展翅而飞,伴随着舞动的凤凰,带着哀伤的旋律。在北方的乡里,人们欢娱聚集,而在南边则是孝顺的氛围。今天,虞国的乐音奏响,鸟兽们纷纷前来。

注释

  • 匏(páo):即葫芦,这里指悬挂的葫芦。
  • 曲沃:指曲折的沃土,形容地形的起伏。
  • 孤筱:孤独的竹子,筱为竹的别称。
  • 汶阳:指汶水流域,阳光明媚的地方。
  • 歌鸾:古代一种乐器,象征音乐的优雅。
  • 舞凤:舞动的凤凰,象征高贵与美丽。
  • 欢娱:欢乐的聚会。
  • 纯孝:纯粹的孝顺,形容对父母的尊敬。
  • 虞音:指虞国的音乐,虞国是古代一个以音乐著称的地方。
  • 跄跄:形容鸟兽的走动,生动形象。

典故解析

虞音:虞国在春秋时期以音乐著称,常用来代表美好的音乐和文化。诗中提到虞音,有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赞美之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峤(约 708—765),字梦得,唐代诗人,官至给事中,后世称其为“李梦得”。其诗风清新俊逸,兼具古典韵味和个人情感,常以豪放的气质和自然的描写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时期。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受到重视,诗人借助音乐的描绘来表现人们生活的欢乐与和谐。

诗歌鉴赏

李峤的《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音乐带来的美好氛围。诗中“悬匏曲沃上,孤筱汶阳隈”开篇便以自然景物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画面,仿佛能听到悠扬的乐声在耳边回响。接着“形写歌鸾翼,声随舞凤哀”一句,通过动静结合,表现了音乐的双重特性:既有欢愉的旋律,也有哀伤的情感,突出音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欢娱分北里,纯孝即南陔”则是对比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状态,北方的人们在欢庆中享受生活,而南方则显出一种孝道文化的传统,透过这样的对比,诗人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欢乐的同时,也要重视家庭和孝道。最后一句“今日虞音奏,跄跄鸟兽来”,不仅是一种音乐的召唤,更是对自然界生灵的呼应,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整首诗在音韵的和谐、意象的丰富以及情感的深邃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李峤通过音乐的描写,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悬匏曲沃上:悬挂的葫芦在曲折的田地上,描绘出一种自然的美感。
  2. 孤筱汶阳隈:孤独的竹子在阳光下,强调了环境的宁静。
  3. 形写歌鸾翼:音乐的形象如同鸾鸟的翅膀,寓意优美的旋律。
  4. 声随舞凤哀:声音伴随舞动的凤凰,展现出音乐的多样性。
  5. 欢娱分北里:北方人们聚集欢庆,表现出生活的欢快。
  6. 纯孝即南陔:南方则强调孝道,表现出传统美德。
  7. 今日虞音奏:今天虞国的乐音响起,象征文化的传承。
  8. 跄跄鸟兽来:鸟兽纷纷前来,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音乐比作鸟的翅膀,生动形象。
  • 对仗:如“欢娱分北里,纯孝即南陔”,表现出对比的美感。
  • 拟人:鸟兽来,赋予自然生命,增强了诗的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音乐的描绘,表达了生活的欢乐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自然、生活的简单与纯朴。
  • 孤筱:象征孤独与坚韧,体现内心的宁静。
  • 歌鸾、舞凤:象征音乐的优雅与高贵,代表艺术的美好。
  • 鸟兽:象征自然的生机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虞音”指的是哪个国家的音乐?

    • A. 齐国
    • B. 虞国
    • C. 楚国
    • D. 秦国
  2. “欢娱分北里,纯孝即南陔”表现了什么样的对比?

    • A. 生活的丰富与单调
    • B. 传统与现代
    • C. 欢乐与孝道
    • D. 自然与城市
  3.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将音乐比作鸟的翅膀?

    • A. 拟人
    • B. 比喻
    • C. 对仗
    • D. 排比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白《将进酒》
  2. 王维《鸟鸣涧》
  3.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酒的赞美,但更加豪放,与《笙》的细腻形成对比。
  • 王维《鸟鸣涧》:描绘自然景色与和谐的音声,体现了与《笙》相似的意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