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钜野韶光暮,东平春溜通。
影摇江浦月,香引棹歌风。
日色翻池上,潭花发镜中。
五湖多赏乐,千里望难穷。
白话文翻译:
诗歌的意境描绘了傍晚时分的自然景色。广阔的原野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美丽,春天的水流在东边的平地上奔涌。月影摇曳在江边,香气引导着船上的歌声随风飘荡。阳光照耀在池塘上,波光粼粼如同镜子般闪烁,水潭中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五湖之中有许多美好的景致,纵然千里之遥,也无法尽望其美。
注释:
- 钜野:广阔的原野。
- 韶光:美好的光阴。
- 东平:指东边的平地。
- 春溜:春天的水流,形容春天的气息和流动。
- 影摇:影子在摇曳,形容水面波动的情景。
- 棹歌风:船桨划动时发出的歌声伴随着风。
- 日色翻:阳光在水面上翻动,形容波光粼粼的景象。
- 潭花:水潭中的花朵。
- 五湖:指广阔的湖泊,象征着美丽的自然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峤,字常宗,号峤山,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擅长律诗。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以清新婉丽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欣赏与赞美。
诗歌鉴赏:
《菱》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日傍晚的优美画卷。诗的开头“钜野韶光暮”,将读者带入一个开阔的自然环境,夕阳的光辉映照着广袤的原野,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氛围。接着“东平春溜通”,引入了春天的水流,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表现出春天的气息在大地上流动,生生不息。
“影摇江浦月,香引棹歌风”,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江边景色,展现了夜晚的静谧与优雅,船上的歌声与香气交织,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受。继续到“日色翻池上,潭花发镜中”,诗人将阳光与水面相结合,水波荡漾,仿佛在镜中绽放花朵,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
最后一句“五湖多赏乐,千里望难穷”,将诗的意境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广阔自然的无限向往与赞美,诗人想要尽情享受自然带来的乐趣,然而辽阔的景色又让人无法穷尽,这种矛盾的情感使整首诗更具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钜野韶光暮:描绘广阔的原野在夕阳下的美丽景象。
- 东平春溜通:表现春水流淌,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 影摇江浦月:夜晚的月影映照在江边,营造出一种宁静氛围。
- 香引棹歌风:船上的歌声与香气交融,带来轻松愉悦的意境。
- 日色翻池上:描绘阳光在水面上的波动,展现自然的美丽。
- 潭花发镜中:水潭中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 五湖多赏乐:表达欣赏自然美景的愉悦心情。
- 千里望难穷:自然之美的广阔无垠,让人感受到无法尽望的魅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阳光比作翻动的水面,形象生动。
- 拟人:月影、香气和歌声都有了生命,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日色翻池上,潭花发镜中”形成了和谐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传达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钜野:象征广阔的天地,表达诗人对自然的开阔视野。
- 春溜:代表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传达出生命的活力。
- 江浦月:月影象征着宁静与思考,带来内心的平和。
- 潭花:象征着生命的美丽,代表着自然的馈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韶光”指的是: A. 美好的光阴
B. 春天的气息
C. 夜晚的星光 -
“影摇江浦月”中的“影”指的是: A. 人影
B. 月影
C. 水影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惋惜
B. 对自然的赞美与向往
C. 对人生的迷茫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李峤的《菱》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但李峤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王维则更关注秋天的宁静与孤独,展现了不同季节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