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彻琉璃蔽,威纡屈膝回。
锦中云母列,霞上织成开。
山水含春动,神仙倒景来。
修身兼竭节,谁识作铭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澈明亮、色彩斑斓的世界,像琉璃一样的透明,弯曲的姿态显得威武而柔和。锦缎上,云母的光泽整齐排列,像是霞光中的织物绽放开来。山水在春意盎然中荡漾,仿佛神仙的倒影也随之而来。修身和节操的追求,究竟有谁能够辨别出我这样的才华呢?
注释:
- 琉璃:一种透明的玻璃,常用来制作艺术品,象征清澈。
- 威纡:威武而又柔和的姿态。
- 云母:一种矿物,常用作装饰,象征华丽。
- 霞:日出或日落时的彩云,象征美丽。
- 修身:修身养性,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 铭才:铭记才华,指对才华的认同和赏识。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整体意象和表达方式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美和个人修养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人雅士的崇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峤,唐代诗人,字常之,号高岑,出生于今陕西省。他以诗歌和文章闻名,尤其以五言绝句见长。李峤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诗人在此背景下,借助自然景色抒发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反映出文人对于内心追求和外部世界的深刻观察。
诗歌鉴赏:
李峤的《屏》是一首表现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诗作。诗中通过清晰的意象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热爱。首句“洞彻琉璃蔽”以琉璃的透明感引入,营造出清新、明亮的氛围;接着的“威纡屈膝回”则通过形象化的比喻,表现出一种柔和而又威严的气质,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冲击。
中间两句“锦中云母列,霞上织成开”通过精致的细节描绘出自然的绚丽与华美,诗人用云母与霞光的意象,传达了对生活美好的期盼和感悟。而后两句“山水含春动,神仙倒景来”则将自然的动感与神秘的幻想结合,仿佛山水间流动着仙人的影子,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境界。
最后的“修身兼竭节,谁识作铭才”则是诗人的自省与感慨,表达了对自身才华的无奈与对世人的质疑。这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思,增加了诗的深度和思考的厚度,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整首诗在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之间找到了平衡,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洞彻琉璃蔽:描绘一种清澈透明的状态,象征理想与真实的清晰。
- 威纡屈膝回:通过形象化的比喻,表现出一种威严而柔和的姿态。
- 锦中云母列:用锦缎和云母的华丽描绘出美丽的场景,体现生活的富饶。
- 霞上织成开:霞光如织物般展开,展现出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
- 山水含春动:描写春天的活力,山水之间流动着生命的气息。
- 神仙倒景来:神仙的影像在山水间浮现,增加了诗的神秘感。
- 修身兼竭节:强调内心修养与节操的重要性,表现出自我反思。
- 谁识作铭才:对人才和才华的无奈感叹,反映出诗人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琉璃蔽”比喻透明与清澈,增强了意象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节奏感和美感。
- 夸张:神仙的倒影等夸张手法,增加了诗的幻想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身修养的坚持,同时也反映出对世人评价的无奈与思考。诗人将自然美与自身修养结合,体现了唐代文人对内心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琉璃:象征透明与真理,表现内心的纯净。
- 云母:象征华丽与多彩,反映生活的富饶。
- 霞:象征美丽与梦幻,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山水:象征自然与生命,表现生命的活力与动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李峤的《屏》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秋天的寂静
- B. 春天的生机
- C. 夏天的炎热
- D. 冬天的寒冷
-
填空题:诗中“修身兼竭节,谁识作___才”中的“铭”字意味着什么?
-
判断题:该诗中没有涉及任何自然元素。(对/错)
答案:
- B. 春天的生机
- “铭”字意指对才能的认同与铭记。
- 错(诗中涉及山水、春天等自然元素)。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比较李峤的《屏》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李峤更加侧重于色彩的表现和个人修养的思考,而王维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