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池燕》

时间: 2025-01-06 12:08:50

轻寒阵阵欺花困。

半袅垂杨,乍笼馀恨。

藏微晕。

罗巾愁湿妆前认。

傍帘栊、花影堆闷。

香消损。

东风几负春信。

凭谁讯。

平波正远怜双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轻寒阵阵欺花困。
半袅垂杨,乍笼馀恨。
藏微晕。罗巾愁湿妆前认。
傍帘栊花影堆闷。
香消损。东风几负春信。
凭谁讯。平波正远怜双鬓。

白话文翻译:

轻柔的寒风阵阵袭来,令人感到花儿困顿不堪。
柳条半垂,恰似笼罩着未散去的情愫。
微微的红晕隐藏着,湿润的罗巾在妆前显得愁苦。
临近窗帘,花影堆叠,令人倍感沉闷。
香气渐渐消散,东风似乎又一次辜负了春天的信使。
又有谁来问询?平静的水面上,双鬓已显远怜。

注释:

  • 轻寒:微微的寒意。
  • 阵阵:形容风势不定,时而强烈时而温柔。
  • 欺花困:指寒风让花朵感到困扰与压制。
  • 半袅垂杨:半垂的柳枝,描绘出柔美的景象。
  • 乍笼余恨:初时笼罩的遗憾情感。
  • 藏微晕:隐约的脸红,形容女子的羞涩。
  • 罗巾:轻薄的织物,常用来装饰或遮掩。
  • 香消损:指花香渐渐消失。
  • 春信:春天的到来,通常以风和花香为信号。
  • 双鬓:指头发的鬓角,通常用来象征女子的年轻与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宜修,明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绘女性的情感与自然景色。他的作品往往融合了细腻的情感与优美的意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交织的时期,作者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象与女性的愁思,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爱情的无奈。

诗歌鉴赏:

《瑶池燕》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词,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日的气息与女性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轻寒阵阵欺花困”以轻寒的风引入,意象上便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忧伤的氛围。接着“半袅垂杨,乍笼馀恨”两句,柳条半垂,似乎在传达一种无奈的情感,仿佛在叹息着未尽的情愫。

诗中运用了“藏微晕”和“罗巾愁湿妆前认”两句,描绘了女子因思念而流露出的羞涩与愁苦,展现了女性独有的柔情与内心的挣扎。接下来的“傍帘栊花影堆闷”,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闷闷不乐的情绪,花影堆积,似乎将女子的愁苦凝固在这一刻。

最后两句“香消损。东风几负春信”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东风的负信与香气的消逝,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流逝和对爱情的失落。整首诗在意象的交织中,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伤感,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轻寒阵阵欺花困”:描绘寒风袭来,花儿在风中显得无助。
  • “半袅垂杨,乍笼馀恨”:柳条轻垂,似乎在暗示心中未解的情愫。
  • “藏微晕”:微弱的羞涩之色藏在心中。
  • “罗巾愁湿妆前认”:轻纱湿润,体现了女子的愁苦。
  • “傍帘栊花影堆闷”:窗前的花影让人感到沉闷。
  • “香消损”:花香已经消散,象征美好的事物消逝。
  • “东风几负春信”:东风未能带来春的信使,令人失望。
  • “凭谁讯”:无人问询,表达孤独。
  • “平波正远怜双鬓”:平静的水面映出愁绪,双鬓已显苍老。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轻寒阵阵欺花困”,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香消损,东风几负春信”形成呼应。
  • 比喻:以自然物象比喻人的情感,如“平波正远怜双鬓”。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象与内心情感的描绘,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无奈与对爱情的深切思念,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现实的感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轻寒:象征着情感的微弱与脆弱。
  • 垂杨:代表柔美与柔情,暗示女性特质。
  • :象征爱情的芬芳与美好,消逝则暗示失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此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沈宜修
    C. 杜甫

  2. “轻寒阵阵欺花困”中“欺”字的意思是?
    A. 欺骗
    B. 轻柔地影响
    C. 强烈地冲击

  3.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着什么?
    A. 冬天
    B. 春天的信使
    C. 夏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沈宜修的《瑶池燕》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女性内心的愁苦与对爱情的思念,前者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情感,后者则通过直接的情感抒发表现个体的孤独与渴望。两者在风格上虽有不同,但主题却有相通之处。

参考资料:

  • 《明清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