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至园中
作者:陆游 〔宋代〕
湖上空濛雨熟梅,
清晨岸帻一悠哉。
幽花不恨草埋没,
密树岂知禽去来。
旧为爱茶分水器,
近缘炊爨得琴材。
小丘仅见山如髻,
尚愧韩公八尺台。
白话文翻译:
在湖面上,细雨朦胧,梅花在雨中已经成熟;
清晨,我在岸边悠闲地戴着帽子。
幽静的花儿并不怨恨被草埋没,
茂密的树木又怎能知道鸟儿的来去。
曾经因为喜爱茶而分水的器皿,
如今因做饭而得到了琴的材料。
小小的丘陵上,只能看到山如同发髻,
我还是觉得惭愧,无法达到韩愈那样的八尺台。
注释:
- 空濛:形容雾气浓厚,模糊不清的样子。
- 悠哉:形容悠闲自得的样子。
- 幽花:指幽静的花朵。
- 炊爨:指烹饪和做饭。
- 琴材:制作琴的材料。
- 八尺台:指韩愈的高台,是他所建的观景台,象征才华和成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他一生致力于仕途与文事,作品风格多样,尤其以爱国情怀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而著称。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个人成就的淡淡惆怅。
诗歌鉴赏:
《早至园中》是一首描绘清晨自然景色的诗,展现了陆游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雨中梅花的图景,细雨中的梅花似乎显得格外清新、娇嫩,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在清晨悠闲的状态,突出了他对生活的享受。
“幽花不恨草埋没,密树岂知禽去来”一句,表现了自然界的无私与包容。幽花并不因草的覆盖而怨恨,密树也不在乎鸟儿的来去,这种态度体现了自然的自在与和谐,也反映了诗人对自我的一种释然。
在诗的后半部分,陆游回忆过去,提到“旧为爱茶分水器”,暗示他对生活细节的珍视;而“近缘炊爨得琴材”则表明他对生活的实际追求,呈现了他朴实的生活态度。
最后两句以自谦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思考与感慨,尽管只见小丘,但仍感到愧疚于无法达到韩愈的成就。这种自谦与追求卓越的精神让整首诗充满了人文情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湖上空濛雨熟梅:湖面上雨雾弥漫,梅花在雨中成熟。描绘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清晨岸帻一悠哉:清晨,我在岸边悠闲自得,显现出诗人闲适的生活态度。
- 幽花不恨草埋没:即便幽静的花朵被草埋没,它们也不会怨恨,表现出一种豁达的心态。
- 密树岂知禽去来:茂密的树木并不知道鸟儿的来去,强调自然的独立与无我。
- 旧为爱茶分水器:过去因为喜爱茶的缘故而制作的分水器,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
- 近缘炊爨得琴材:现在因做饭而得到了琴的材料,表现出生活的变化与实用。
- 小丘仅见山如髻:小小的丘陵上,只能看到像发髻一样的山,形象而生动。
- 尚愧韩公八尺台:我仍感到惭愧,无法比肩韩愈的成就,体现出诗人的自谦和对文学的尊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喻为“髻”,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例如“幽花不恨”。
- 对仗:诗句之间有对称和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以及对自身成就的反思与自谦,体现了陆游的生活哲学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象征宁静与自然。
- 雨:代表生机与滋润。
- 梅花:象征坚韧与美丽。
- 幽花:代表细腻与柔美。
- 鸟:象征自由与灵动。
- 丘与山:代表自然的宏伟与静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空濛”的意思是: A. 清晰
B. 模糊
C. 明亮
D. 阴暗 -
“幽花不恨草埋没”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怨恨
B. 自然的包容
C. 羡慕
D. 愤怒 -
韩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韩愈
B. 韩信
C. 韩昭
D. 韩桓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诗作,表现战争后的感伤与对自然的热爱。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展现对历史的思考与人生感悟。
诗词对比:
- 陆游 vs. 杜甫:两位诗人均有忧国忧民之情,但陆游更多表现自然与生活的细腻,杜甫则常常反映社会的苦难与悲哀。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丰富多样性。
参考资料:
- 《陆游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陆游与南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