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淮曲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5:08:11

千丝吐尽尚为蚕,花月心情事事堪。

前夕家园争乞巧,穿针小妇忆江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秦淮曲 其二
作者: 冒襄 〔明代〕

千丝吐尽尚为蚕,花月心情事事堪。
前夕家园争乞巧,穿针小妇忆江南。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千丝已然吐尽,仍是为了蚕的生长;花月间的心情,样样都令人堪伤。昨夜的家园里,大家都在争着乞求巧手;那穿针引线的小妇人,满怀思念地忆起江南。

注释

  • 千丝:指蚕丝,形容蚕吐丝的细长。
  • 尚为蚕:仍然是为了蚕的生长。
  • 花月:花和月亮,象征着美好景色和情感。
  • 心情事事堪:心中的感受,样样都让人感到痛苦或无奈。
  • 家园:指家庭和居住的地方。
  • 乞巧:乞求巧手或巧艺,通常与传统节日有关。
  • 穿针小妇:指那些在家中缝纫的妇女,穿针引线的形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冒襄(生卒年不详),字景山,号澹斋,明代诗人,出身于士族家庭,才华横溢,尤擅长词作。他的诗词多描绘江南水乡的景色,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

创作背景

《小秦淮曲 其二》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变革和士人生活方式变化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江南水乡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及对传统生活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细腻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江南的深厚感情。开篇“千丝吐尽尚为蚕”,用蚕丝比喻人生的辛苦与奉献,暗示了生活的艰辛。接着提到“花月心情事事堪”,以花和月的美丽景象引入内心的苦楚,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复杂性。

“前夕家园争乞巧”,则是对节日习俗的描绘,表现了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美好和幸福的愿望。而最后一句“穿针小妇忆江南”,通过小妇人的形象,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升华,令人感受到对温暖家园的渴望与眷恋。

整首诗构思巧妙,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同时也反映了对生活的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千丝吐尽尚为蚕:蚕吐丝的过程象征着生命的奉献,即使吐尽千丝,也仍然是为了蚕的生长,反映了生活的艰辛。
  2. 花月心情事事堪:花和月的美好景象中,诗人却感受到很多事情都令人心痛,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情感。
  3. 前夕家园争乞巧:描绘了节日里家人团聚,争相乞求巧手的热闹场景,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期盼。
  4. 穿针小妇忆江南:小妇人缝纫时对江南的思念,体现了对故土的深情与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蚕与人生的奉献相比较,增加了诗歌的深度。
  • 对仗:如“花月心情事事堪”,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通过“乞巧”的描述,使家园显得生动有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生活和故乡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过去的怀念,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丝:象征着人生的辛酸与努力。
  • 花月:象征美好与纯真,反映内心的复杂情感。
  • 家园:代表温暖的港湾,承载着对家的思念。
  • 小妇:体现了家庭生活的细腻与温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千丝”指的是什么? A. 江南的水
    B. 蚕丝
    C. 花瓣
    D. 月光

  2. “乞巧”主要与什么节日活动相关? A. 中秋节
    B. 端午节
    C. 七夕节
    D. 春节

  3. 诗中提到的小妇人主要在做什么? A. 编织
    B. 缝纫
    C. 烹饪
    D. 绣花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 《江南春》 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冒襄的《小秦淮曲 其二》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两首诗都描绘了江南的美丽,但前者更注重于细腻的情感和生活的哲思,而后者则更强调自然景色的壮丽与时光的流转,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1. 《明代诗人研究》
  2. 《古代诗词鉴赏》
  3. 《江南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