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浯溪中兴颂二首》

时间: 2025-01-01 14:15:45

六等胜如诛独柳,二张纵活亦何颜。

太师死后犹书法,水部刑章托颂间。

最忆海青投乐器,绝怜甄济隐青山。

中兴碑下奸臣惧,天道何尝不好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浯溪中兴颂二首
作者: 陈容 〔宋代〕

六等胜如诛独柳,
二张纵活亦何颜。
太师死后犹书法,
水部刑章托颂间。
最忆海青投乐器,
绝怜甄济隐青山。
中兴碑下奸臣惧,
天道何尝不好还。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六等的胜利就如同斩断了独柳,二张的谋略纵然成功又何以自处?太师去世后仍然书写他的法度,水部的刑章在颂扬之中托付。最让我怀念的是海青抛洒乐器,最让我怜惜的是甄济隐于青山之中。中兴碑下奸臣们感到恐惧,天道何尝没有回报的道理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六等: 指六个等级,形容胜利的多样性。
  • : 杀,消灭。
  • 独柳: 形容孤立无援的情况。
  • 太师: 指高官,象征权威。
  • 水部: 古代掌管水利的官署。
  • 刑章: 法律条文。
  • 海青: 可能指代一种乐器,或象征人名。
  • 甄济: 可能是隐士或高人名字。
  • 中兴碑: 纪念中兴之事的碑文。
  • 奸臣: 形容背叛君主的权臣。

典故解析:

  • 二张: 可能是指历史上的二位著名人物,象征着权谋和智慧。
  • 海青投乐器: 可能反映了对雅乐的追求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容,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据文献资料显示,他的诗歌多关注社会和政治,风格常带有讽刺意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中期,正值政治动荡、权臣当道的时代,诗人借此表达对奸臣的愤懑,以及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中兴”作为主题,结合了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思考。诗中“六等胜如诛独柳”一句,直指权力斗争的残酷,形象地表达了对权臣的批判。接下来的“二张纵活亦何颜”,则进一步揭示了即便在成功之中,权谋者也难以自处的复杂心理。

“太师死后犹书法”则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渴望。水部刑章的提及,更是将法律与道德结合,表明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最忆海青投乐器,绝怜甄济隐青山”两句,展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悲怆感受。

最后一联“中兴碑下奸臣惧,天道何尝不好还”,将个人情感上升至社会层面,表达了对历史轮回与因果法则的信仰。整体而言,诗歌通过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借鉴,展现了诗人对政治道德的深刻思考与理想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六等胜如诛独柳: 形容权力斗争的激烈与复杂,胜利的代价往往是孤立无援。
  • 二张纵活亦何颜: 即使成功的权谋者,面对历史的审视,也难以自处。
  • 太师死后犹书法: 法治的延续与重要性,强调太师的影响。
  • 水部刑章托颂间: 法律与道德的结合,表明对社会正义的期待。
  • 最忆海青投乐器: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绝怜甄济隐青山: 对高人隐士的敬仰,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中兴碑下奸臣惧: 讽刺那些奸臣在历史的审判下感到恐惧。
  • 天道何尝不好还: 表达了对天道公正的信仰,强调因果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 使用“六等胜如诛独柳”比喻权力斗争的残酷。
  • 对仗: 整首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 “海青”与“甄济”作为象征,代表了理想与隐逸的生活。

主题思想:
诗歌反映了作者对权力斗争的不满,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以及对历史因果法则的坚信,传达了一种对社会正义和道德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独柳: 孤立无援,象征权力的孤独。
  • 太师: 权威的象征。
  • 乐器: 代表文化与艺术的追求。
  • 青山: 隐逸与自然的象征。
  • 中兴碑: 历史的见证,象征公正与道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六等胜如诛独柳”中“独柳”指的是什么?
    A. 孤立无援
    B. 高大挺拔
    C. 繁茂的树木
    D. 任何树木

  2. 诗中提到的“海青”可能象征什么?
    A. 战争
    B. 隐逸生活
    C. 权力斗争
    D. 学术研究

  3. “中兴碑下奸臣惧”反映了什么样的情绪?
    A. 崇拜
    B. 恐惧
    C. 无奈
    D. 期待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直面社会动乱的情感表达。
  • 王维《山居秋暝》:对隐逸生活的美好描绘。

诗词对比:

  • 比较陈容的《题浯溪中兴颂二首》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但陈容更倾向于历史反思与政治批判,而杜甫则更多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兴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词典》
  • 《古诗词名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