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阮亭《秋柳》诗原韵 其四》

时间: 2025-01-01 14:08:21

台城隋苑总相怜,忆昔萦堤并拂烟。

金屋流萤俱寂寞,玉关羁雁苦缠绵。

十围种就知何代,千缕垂时已隔年。

最恨健儿偏欲折,凉秋闻道又临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台城隋苑总相怜,忆昔萦堤并拂烟。
金屋流萤俱寂寞,玉关羁雁苦缠绵。
十围种就知何代,千缕垂时已隔年。
最恨健儿偏欲折,凉秋闻道又临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秋天柳树的怜惜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诗人回忆起过去在台城、隋苑时的美好时光,想起那些在堤边轻拂的烟雾。夜晚,金屋里流萤飞舞却显得孤寂,玉关外的雁阵也在苦苦相思。十围的土地是何时种下的呢?千缕相思的情感已经隔了整整一年。最让人痛心的是,年轻的健儿们偏偏想要折断这些美好的柳枝,冷凉的秋天传来消息,又要临近了。

注释:

  • 台城:指台城,古代的城市,这里指代美好的回忆。
  • 隋苑:指隋朝的园林,形容幽美的环境。
  • 金屋:指富贵的家,流萤在金屋中飞舞,象征孤独。
  • 玉关:形容关口,羁雁在外飘泊,表现思乡之情。
  • 十围:古代的土地单位,表示种植的广泛。
  • 千缕垂时:形容思念的情绪,缕缕相思已隔一年。
  • 健儿:指年轻人,偏欲折柳,象征对美好事物的无知和伤害。

典故解析:

  • 流萤:古代文人常用流萤来象征孤独和怀旧,流萤在夜间的飞舞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 羁雁:羁雁常用于表达离别与思念,尤其是在秋天,雁阵南飞,象征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冒襄(约公元1550年-1624年),字仲明,号东溪,明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脱俗。他的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时期,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柳树,表达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秋柳》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开篇即以“台城隋苑”引入,带出一种对往昔岁月的追忆,给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金屋流萤”与“玉关羁雁”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尤其是“健儿偏欲折”,更是流露出诗人对年轻人无知行为的痛心与愤懑。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秋天不仅是季节的变换,更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诗人以柳树为象征,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失去的无奈,情感真挚,意象鲜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台城隋苑总相怜:描绘台城和隋苑的美好,传达出对这些地方的深情怀念。
  2. 忆昔萦堤并拂烟:回忆往昔,在堤边轻拂烟雾的情景,展现了温柔的环境。
  3. 金屋流萤俱寂寞:金屋中的流萤孤独飞舞,象征着内心的孤寂。
  4. 玉关羁雁苦缠绵:玉关外的羁雁,表现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
  5. 十围种就知何代:对土地的追问,感慨时间的流逝,种植了多少年。
  6. 千缕垂时已隔年:千缕思念已经隔了一年,表现出深切的情感。
  7. 最恨健儿偏欲折:对年轻人无知行为的惋惜,折断柳树的美好。
  8. 凉秋闻道又临边:凉秋将至,象征着又一轮的离别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屋”比喻富贵的居所,流萤象征孤独。
  • 拟人:如“羁雁苦缠绵”,使得孤雁更具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使得诗句更加整齐,增强了美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秋天的柳树,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对孤独的感慨,以及对年轻人无知行为的惋惜,情感真挚而深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柳:象征凋零与思念,秋天的柳树充满了秋日的孤寂。
  • 流萤:象征孤独与怀旧,也表现了夜的宁静。
  • 羁雁:象征离别与思念,常用于表达游子对故乡的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台城”与“隋苑”象征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美好回忆
    • C. 个人情感
    • D. 社会现象
  2. “金屋流萤”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忧伤
    • D. 愤怒
  3. 诗中“最恨健儿偏欲折”反映了什么情感?

    • A. 对年轻人的失望
    • B. 对生命的热爱
    • C. 对自然的保护
    • D. 对历史的感慨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表达人生的苦闷与对国家的忧虑,情感沉重。
  • 李白《月下独酌》:表现个人情感的洒脱与自由,情感轻松。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集》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