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黄复庵》

时间: 2025-01-01 11:13:06

移家载雪河桥住,吟过余寒不出门。

人遗奚奴传吉语,天教词客寿清樽。

上林开到梨花了,次第牡丹红欲笑。

眉端闻说点微黄,应捧金牋承密诏。

名随人色满乾坤,涪水之翁有耳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寿黄复庵》
作者: 陈郁 〔宋代〕

移家载雪河桥住,
吟过余寒不出门。
人遗奚奴传吉语,
天教词客寿清樽。
上林开到梨花了,
次第牡丹红欲笑。
眉端闻说点微黄,
应捧金牋承密诏。
名随人色满乾坤,
涪水之翁有耳孙。

白话文翻译:

我家迁居在雪映河桥旁,
吟咏过了寒冬不再出门。
有人请奚奴送来吉利的话,
天命词客为我祝寿清樽。
上林花开,梨花已然盛开,
接着牡丹也红得像要笑一样。
听说眉头上有微微的黄意,
应该捧着金简承接密诏。
名声随着人的气色遍布天地,
涪水之翁早已听闻我的孙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奚奴: 指的是一种低贱的仆人,这里用于表达传递吉语的角色。
  • 清樽: 清酒的酒杯,象征着祝寿的酒。
  • 名随人色: 名声与人的面貌气色相随,说明声望与人的形象有关。
  • 涪水之翁: 涪水是指涪江,翁指年长者,这里暗指有名望的长者。

典故解析:

  • 上林: 上林苑是古代帝王的皇家园林,象征繁华与盛景。
  • 梨花: 梨花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春天的来临,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郁,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怀、咏物见长,常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赞美。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梨花盛开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生活状态,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祝愿。

诗歌鉴赏:

《寿黄复庵》是一首具有浓厚春意的诗作,诗人通过描写迁居后的生活和自然景象,传达了对寿命和欢乐的追求。诗的开头便以“移家载雪河桥住”引入,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而“吟过余寒不出门”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淡然与从容。接下来的“人遗奚奴传吉语”,则暗示了生活中的关心与祝福,体现了人际间的温情和祝贺。

随着描写的展开,诗人用“上林开到梨花了,次第牡丹红欲笑”生动描绘了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新生与希望。这种自然的变化隐喻着人的生命旅程,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而“眉端闻说点微黄,应捧金牋承密诏”则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名誉的渴望,金牋密诏象征着权利与荣耀。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鲜明,既有对生活的感慨,也有对春天的赞美,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移家载雪河桥住: 迁居在雪映的河桥旁,营造了一个寒冷的居住环境。
  • 吟过余寒不出门: 表达了诗人对寒冬的回忆与不愿外出的宁静状态。
  • 人遗奚奴传吉语: 朋友通过仆人带来祝福,体现了人际关系的温暖。
  • 天教词客寿清樽: 词客受天命祝寿,清酒象征庆祝与祝福。
  • 上林开到梨花了: 描绘春天的到来,春花开满,象征新生。
  • 次第牡丹红欲笑: 牡丹花盛开,寓意着喜庆与幸福。
  • 眉端闻说点微黄: 听闻眉头微微的黄意,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好消息。
  • 应捧金牋承密诏: 预示着将接到重大的旨意或荣誉。
  • 名随人色满乾坤: 名声和气色随之而来,寓意人的名声与外貌相互影响。
  • 涪水之翁有耳孙: 涪水的长者已经听闻了自己的孙子,表达人际间的联系与传承。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季节变化。
  • 拟人: 牡丹“欲笑”赋予花朵以人的情感。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好友的祝福和对未来美好的期待,传达了生命的希望与祝愿,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寒冷与静谧。
  • 梨花: 代表春天和新的开始。
  • 牡丹: 象征富贵与繁荣。
  • 金牋: 象征名利与地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奚奴”指的是? a) 朋友
    b) 仆人
    c) 诗人自己

  2. “上林开到梨花了”中“上林”指的是? a) 一种花
    b) 皇家园林
    c) 一条河流

  3. 此诗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生活的艰辛
    b) 春天的美好与祝福
    c)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1. b) 仆人
  2. b) 皇家园林
  3. b) 春天的美好与祝福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诗词对比:

  • 与《春晓》对比:《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但侧重于清晨的生动景象,而《寿黄复庵》则更多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祝愿。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