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

时间: 2025-01-01 12:06:58

散发垂肩嬾更簪,一窗竹水对萧森。

从来耻作资身策,老去终怀报国心。

雷起鼻端秋枕石,泉鸣指下夜横琴。

不缘羸病愁迎客,经岁何人肯见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散发垂肩嬾更簪,一窗竹水对萧森。
从来耻作资身策,老去终怀报国心。
雷起鼻端秋枕石,泉鸣指下夜横琴。
不缘羸病愁迎客,经岁何人肯见临?

白话文翻译:

披散头发垂肩,不愿再插发簪,
一扇窗前竹影摇曳,对着萧瑟的树林。
我从来不以谋生为目的,
即使年老,心中仍怀有报国之志。
雷声在鼻边响起,秋天的枕石上,
泉水在我指下鸣响,夜里我弹着横琴。
不是因为我羸弱多病才不接待客人,
整年有谁来光临我的门庭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散发:披散的头发,形容随意。
  • :懒,懈怠。
  • :发簪,用于固定头发。
  • 资身策:谋生的计策。
  • 报国心:报效国家的心志。
  • 羸病:指病弱。
  • :光临,来访。

典故解析

  • 报国心:古代士人志向,表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 横琴:象征着文人雅士的情趣和生活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爱国者。其一生经历了国家的沦亡与复兴,作品中常流露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与个人的忧虑。

创作背景: 《散发》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国势衰弱之时,作者以个人的生活状态反映出对国家的忧虑与不甘,表达了他虽身处逆境仍不忘报国的志向。

诗歌鉴赏:

《散发》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中体现了陆游对生活的淡泊态度和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开篇以“散发垂肩,嬾更簪”描绘了他随意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一种对世俗的洒脱与不拘。接着“竹水对萧森”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环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而“从来耻作资身策,老去终怀报国心”是全诗的情感核心,显示了他不愿为谋生而屈就的高洁志向,尽管年老,他依然心系国家。这份情怀与责任感让人动容。

后面的“雷起鼻端秋枕石,泉鸣指下夜横琴”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孤独而深邃的内心世界。最后一句“不缘羸病愁迎客,经岁何人肯见临”道出了陆游晚年孤独的现实,表现出他虽有报国之志,但身处困境,难以找到志同道合之人。

整首诗在情感上沉郁而不失宁静,反映了陆游对国家的深情与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交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散发垂肩嬾更簪:诗人以散发形象自我描绘,流露出对世俗繁杂的拒绝。
  2. 一窗竹水对萧森:描绘了自然美景,象征内心的宁静。
  3. 从来耻作资身策:表达自己不愿以谋生为目的的高洁。
  4. 老去终怀报国心:即使老去,依然怀有报国之志。
  5. 雷起鼻端秋枕石:雷鸣声伴随秋意,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思考。
  6. 泉鸣指下夜横琴:泉水声与琴声交融,展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寂。
  7. 不缘羸病愁迎客:表达因病弱而未能迎接客人,显露孤独。
  8. 经岁何人肯见临:感慨自己在岁月中无人光临。

修辞手法

  • 拟人:泉声与琴声的结合,传达了诗人的情感。
  • 对仗:如“散发垂肩,嬾更簪”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陆游对国家的忧虑与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他高洁的志向与孤独的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散发:象征自由与不羁。
  2. 竹水:代表宁静与自然。
  3. 报国心:象征忠诚与责任。
  4. 雷与泉:分别象征孤独和内心的思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散发垂肩”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世俗生活
    B. 朋友
    C. 自然

  2. “老去终怀报国心”中的“报国心”指的是什么? A. 个人理想
    B. 对国家的忠诚
    C. 家庭责任

  3. 诗的最后一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A. 孤独
    B. 快乐
    C. 忧伤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by 陆游
  • 《浪淘沙》 by 李煜

诗词对比: 陆游与李煜的作品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孤独,但陆游更强调高洁的志向,而李煜则更多地展现个人情感与对往日繁华的怀念。

参考资料:

  • 《陆游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