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龙渡头
天阔雁飞飞,淞江鲈正肥。
柳风欺客帽,松露湿僧衣。
塔影随潮没,钟声隔岸策。
不堪回首处,何日可东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秋天的景象:天空广阔,雁阵飞翔,淞江中的鲈鱼正肥美。柳树的风吹动了游人的帽子,松树上的露水湿了僧侣的衣服。塔的影子随着潮水消失,钟声在岸边回响。令人难以忍受的是那些回首往事的地方,不知何时才能东归故里。
注释:
- 天阔:天空广阔。
- 雁飞飞:雁群在空中飞翔,表现出一种自由和孤独的感觉。
- 淞江:淞江,指的是江水,鲈鱼是江中的鱼类,正值肥美的季节。
- 柳风:柳树的风,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
- 欺:这里指的是风吹动,影响。
- 客帽:游人或旅客的帽子。
- 松露:松树上的露水,表示清晨的湿气。
- 湿僧衣:僧人的衣服被露水打湿,暗示僧侣的生活和清净。
- 塔影随潮没:塔的影子随着潮水消失,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和无常。
- 钟声隔岸策:钟声从对岸传来,给人一种思乡的情感。
- 不堪回首:回首往事让人感到难以承受。
- 何日可东归: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归家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允平,字德明,号明月,是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隽永,善于描写自然景观和表达个人情感,通常带有淡淡的忧伤与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游历江南水乡时创作的,描绘了他在旅途中的感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青龙渡头》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整体上,诗歌通过对天、地、水、雁、柳、松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悠远而清新的气氛。诗中的“天阔雁飞飞”与“淞江鲈正肥”对比鲜明,前者象征着自由与广阔,后者则暗示着丰饶与安宁。接下来的“柳风欺客帽,松露湿僧衣”,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渲染。
而后两句“塔影随潮没,钟声隔岸策”则通过景物与声音的交融,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充满乡愁的画面。最后一句“不堪回首处,何日可东归”更是将诗人的思乡情感推向高潮,充满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与无奈。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令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阔雁飞飞:描绘开阔的天空,群雁飞翔,传达出一种广阔与自由的意境。
- 淞江鲈正肥:描述江中鲈鱼的肥美,象征着丰收和安宁。
- 柳风欺客帽:风吹动游人的帽子,反映出自然的轻柔和游子的无奈。
- 松露湿僧衣:露水打湿僧侣的衣服,暗示出清晨的宁静和生活的清净。
- 塔影随潮没:塔的影子随着潮水消失,表现出时间和空间的流动。
- 钟声隔岸策:钟声从河对岸传来,增加了思念的氛围。
- 不堪回首处:回首往事让人感到难以承受,体现出诗人的内心挣扎。
- 何日可东归:表达对故乡的渴望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比喻诗人的情感。
- 拟人:柳风和松露被赋予了人的动作,增添了生动性。
- 对仗:如“天阔雁飞飞,淞江鲈正肥”,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感悟,情感基调既有对美好自然的欣赏,也有对故乡的浓浓怀念,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象征自由与孤独,也暗示着秋天的到来。
- 江:代表着流动和时间的延续,连接着自然与人情。
- 柳:象征柔情和思念,常用来表达离别的情感。
- 松:代表稳重与宁静,常与修行相关联。
- 塔:象征信仰和归属,增添了思乡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天阔雁飞飞"中“阔”指什么?
- A. 窄
- B. 广
- C. 高
- D. 低
-
诗中“松露湿僧衣”表达了什么?
- A. 游人快乐
- B. 僧侣的清净生活
- C. 自然的恶劣天气
- D. 钟声的嘈杂
-
“何日可东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友人的怀念
- D. 对生活的满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鸟鸣涧》相比,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青龙渡头》更多展现了思乡之情,而《鸟鸣涧》则更侧重于宁静的自然之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与风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