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 其二》

时间: 2025-01-07 05:38:52

崧台泊,漓江柝。

剑吼匣中如昨。

刘备垒,马殷坟。

閒愁夜几分。

灯烬灭。

寒衾铁。

只有归鸿悽切。

檐溜雨,远鸡声。

心知是五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崧台泊,漓江柝。剑吼匣中如昨。刘备垒,马殷坟。闲愁夜几分。灯烬灭。寒衾铁。只有归鸿悽切。檐溜雨,远鸡声。心知是五更。

白话文翻译:

在崧台的泊头,漓江的钟声响起,剑在匣中仿佛仍在呼啸。刘备的垒土,马殷的坟墓,夜里的闲愁又有几分呢?灯火已熄灭,寒冷的被褥像铁一样冰冷,唯有归鸿在空中悲鸣。檐下的雨滴声,远处鸡鸣声,心中明白,这正是五更时分。

注释:

  • 崧台:崧台是指某个山台或高地,常用来指代风景名胜。
  • 漓江:指的是中国广西的漓江,以其秀美的山水著称。
  • 剑吼匣中:剑虽在匣中,却依然发出吼声,表达一种未曾忘却的英勇气概。
  • 刘备垒:指刘备在蜀汉建立之前所筑的土垒,象征着历史的遗迹。
  • 马殷坟:马殷为三国时期的名将,其坟墓象征着历史的沉淀。
  • 闲愁:指在夜深人静时生出的忧愁。
  • 灯烬灭:灯火熄灭,暗示夜的深沉与孤寂。
  • 归鸿悽切:归来的鸿雁发出悲切的鸣叫,暗示思乡之情。
  • 檐溜雨:屋檐下的雨滴声,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和孤独。
  • 五更:指凌晨五点,象征着夜的尽头和新一天的开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名阮,号而立,湖南岳阳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风格多样,既有激情奔放的气息,也有细腻柔和的情感。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历史、政治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更漏子 其二》是王夫之在经历战乱和政治动荡后所作,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个人的孤独感。这首词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也蕴含了他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更漏子 其二》是一首深具情感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开篇提到“崧台泊,漓江柝”,用地理意象引入,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接着提到“刘备垒,马殷坟”,历史的痕迹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英雄的遗憾。诗中“闲愁夜几分”一句,直白地道出诗人在深夜中的孤寂和思绪的纷杂。

随着“灯烬灭,寒衾铁”的描写,夜的漆黑和冰冷感加深,诗人似乎在感受到身体的寒冷的同时,也感受到内心的凄凉。最后,随着“归鸿悽切”和“檐溜雨,远鸡声”的描写,诗人将思乡的情感与夜的寂静结合,形成了一幅孤独的画面,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词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历史的回忆到个人的感受,最终引向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王夫之作为一位诗人的深邃与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崧台泊,漓江柝:开篇以地点引入,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
  • 剑吼匣中如昨:剑的吼声象征着过往的英勇,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怀念。
  • 刘备垒,马殷坟:历史人物的遗迹,反映出对历史的沉思和与之相关的情感。
  • 闲愁夜几分:直接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
  • 灯烬灭。寒衾铁:写出夜深人静时的冷清和孤独。
  • 只有归鸿悽切:归鸿的哀鸣暗示了思乡的情感。
  • 檐溜雨,远鸡声:细腻的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感。
  • 心知是五更:最后一句揭示时间,既是夜的结束也是新一天的开始,暗示无尽的思虑和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衾铁”,用“铁”比喻被褥的寒冷,增强了孤独感。
  • 拟人:归鸿的“悽切”表达了情感的传递,让自然物象与情感相结合。
  • 对仗:如“灯烬灭,寒衾铁”,对仗工整,增加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孤独与思乡之情,这种情感在寂静的夜晚更显得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崧台:象征高远与理想。
  • 漓江:代表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象征着英勇与历史的沉重感。
  • 归鸿:象征思乡与离别。
  • 灯烬: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个意象不是《更漏子 其二》中出现的? A. 崧台
    B. 漓江
    C. 明月
    D. 归鸿

  2. 诗中提到的“刘备垒”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A. 曹操
    B. 刘备
    C. 诸葛亮
    D. 孙权

  3. 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欢乐
    B. 孤独
    C. 愤怒
    D. 兴奋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思乡的情感。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也有对历史的感慨。

诗词对比:

王夫之的《更漏子 其二》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都通过历史意象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思考,但王夫之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的情感宣泄。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王夫之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清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