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更漏子
无数落花人不惜,拾红浴向清溪。
胭脂不使作香泥。莺掠去东西。
休絮乱,与丝齐。牵人只似柔荑。
无情枉作有情啼。杜鹃声且低。
白话文翻译
无数落花人们并不在意,尽情地在清溪边拾起红花。
胭脂花不需制作成香泥。黄莺飞掠东西不知去向。
别再让事情纷乱,像那细丝一样。
牵动人心的就如同柔嫩的手指。
无情的事物白白发出有情的啼鸣。
杜鹃的声音渐渐低沉。
注释
- 落花:指花瓣飘落,象征美好的事物已逝去。
- 拾红:拾起红花,暗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胭脂:指胭脂花,常用来比喻美丽。
- 莺:黄莺,常作为春天的象征。
- 柔荑:形容细腻柔软的手指,常用以比喻柔情。
- 无情:指的是事物本身的冷漠与无知。
- 杜鹃:杜鹃鸟,常在春季鸣叫,象征离别与哀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屈大均(1566-1641),明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性格豪放,才华横溢。他的作品常以自然景物、社会人生为题材,风格多样,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屈大均生活于明末动荡的时代,社会动乱、民生困苦。他的诗歌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结合,抒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惆怅。
诗歌鉴赏
《更漏子》是一首以春天为背景的词作,诗中通过描绘落花与莺鸟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无情的感慨。诗的开头“无数落花人不惜,拾红浴向清溪”,展现了人们在美好事物消逝后仍不愿放弃的执着。花瓣的飘落不仅是自然现象,更象征着青春、爱情的流逝。
接下来的“胭脂不使作香泥”,则暗示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其转瞬即逝的无奈。接着,诗人用“莺掠去东西”来描绘春天的活力,然而这种活力与“无情”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惆怅的美感。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美好事物消逝时的无奈与悲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无数落花人不惜,拾红浴向清溪”:落花纷飞,人们依然珍惜,象征着对美好的留恋。
- “胭脂不使作香泥”:美丽的事物不应被遗忘或变得庸俗。
- “莺掠去东西”:描绘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休絮乱,与丝齐”:劝告不要让事情变得混乱。
- “牵人只似柔荑”:柔软的手指牵动人心,象征情感的细腻。
- “无情枉作有情啼”:无情的事物发出有情的哭声,暗示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情感。
- “杜鹃声且低”:杜鹃的低鸣,增添了整首词的悲伤氛围。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柔荑”比作牵动人心的细腻情感。
- 拟人:杜鹃鸟的鸣叫被赋予“无情”的特质,突显情感的对比。
- 对仗:如“休絮乱,与丝齐”,展示了语言的对称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现实无情的感慨,借助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怀旧情怀。
意象分析
- 落花:象征青春与美好事物的短暂。
- 清溪: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推移。
- 莺:寓意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柔荑:象征柔情与细腻的情感。
- 杜鹃:常与离别相关,增添了诗的悲伤色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落花”象征什么? A. 青春与美好
B. 离别
C. 时间流逝
D. 生命的轮回 -
“胭脂不使作香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美的珍惜
B. 对现实的无奈
C. 对爱情的反思
D. 对生活的满足 -
“杜鹃声且低”暗示了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对离别的哀伤
C. 自然的宁静
D. 人生的悲剧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屈大均的《更漏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流逝的惆怅,但李清照的作品更为细腻而感性,屈大均则更显豪放与哲理。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屈大均研究》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更漏子》这首诗。希望能激发读者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