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流香亭》

时间: 2025-01-06 07:33:06

秋色朝来已十分,远山清瘦露云根。

芙蕖昨夜惊风雨,叶叶流香有泪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流香亭
作者: 贺铸 〔宋代〕

秋色朝来已十分,
远山清瘦露云根。
芙蕖昨夜惊风雨,
叶叶流香有泪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早晨的秋色已经非常浓烈。远处的山显得清瘦,露水在云根上闪烁。昨夜的风雨让莲花受到惊扰,花瓣上留下了香气和泪痕。

注释:

  • 秋色:指秋天的色彩,通常指的是金黄和苍凉的感觉。
  • 十分:形容非常明显或浓烈。
  • 清瘦:形容山的轮廓显得纤细,带有一种苍茫的感觉。
  • 露云根:露水在云根处,形容清晨的景致。
  • 芙蕖:即荷花,诗中象征美丽和脆弱。
  • 惊风雨:形容昨夜的风雨让荷花受到惊吓。
  • 流香:香气流动,形容荷花的香气四溢。
  • 泪痕:形容花瓣上的水珠,仿佛是流下的泪水。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芙蕖”作为诗中的意象,常常被用来象征美丽而脆弱的事物,反映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感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约1052年-1125年),字方回,号阮亭,宋代著名词人,以其词风清丽、婉约著称。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善于用自然景物抒发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题流香亭》创作于秋天,诗人于亭中感叹自然的变化,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惋惜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题流香亭》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景致,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开头以“秋色朝来已十分”引出主题,表现了秋天的浓烈气息,接着用“远山清瘦露云根”描绘出远山的清冷与萧瑟,形成一种苍凉之感。中间的“芙蕖昨夜惊风雨”则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无情,风雨的侵袭使得美丽的荷花受到惊扰,仿佛在诉说着脆弱与无奈。最后一句“叶叶流香有泪痕”则将这一切情感凝聚在荷花的香气与泪痕上,香气虽美,却也带有一丝悲伤,象征着美好的事物终将逝去。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秋色朝来已十分:描绘了秋天早晨的色彩已经很浓烈,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2. 远山清瘦露云根:远处的山显得清瘦,露水在山间的云根上闪烁,表现了一种遥远而宁静的美。
  3. 芙蕖昨夜惊风雨:昨夜的风雨让荷花受到惊吓,暗示了自然界的无情。
  4. 叶叶流香有泪痕:荷花的香气在风中流动,花瓣上的水珠似泪痕,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惋惜与感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泪痕”比喻荷花受惊后的状态,富有情感。
  • 拟人:如“惊风雨”给自然现象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仗,使得诗歌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美好的感怀与无奈,传递出一种对短暂美好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色:象征着成熟与凋零,暗示着生命的无常。
  • 远山:代表遥远的理想与追求,带有一种苍凉的美感。
  • 芙蕖:象征美丽与脆弱,反映出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 泪痕:象征着离别与感伤,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惋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秋色朝来已十分”意思是: A. 秋天的色彩已经很浓烈
    B. 秋天的风景很美
    C. 秋天的早晨很寒冷

  2. 诗中的“远山清瘦露云根”描绘的是: A. 远处的山显得非常壮丽
    B. 远处的山显得清瘦而苍凉
    C. 远处的山被云雾环绕

  3. “芙蕖昨夜惊风雨”这句诗的意思是: A. 荷花昨夜在风雨中盛开
    B. 荷花昨夜受到风雨的惊扰
    C. 荷花昨夜安然无恙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贺铸的《题流香亭》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感伤,但贺铸更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复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贺铸传》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不仅能够理解《题流香亭》的美学价值,还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