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三峰阁和李六台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7 23:27:42

秋江水碧浸芙蓉,佳节凭高旅思浓。

浃月雨霪迷九日,中天云破露三峰。

思归只合随飞鸟,济世还应起卧龙。

头有黄花能醉客,直将乌帽挂高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江水碧浸芙蓉,佳节凭高旅思浓。
浃月雨霪迷九日,中天云破露三峰。
思归只合随飞鸟,济世还应起卧龙。
头有黄花能醉客,直将乌帽挂高松。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江水清碧,浸润着盛开的芙蓉花,佳节之际,登高眺望,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十月的雨霏霏,朦胧了九日的景象,天空的云层破开,露出了三座山峰。
想要归乡只好随飞鸟而去,报国之志应像卧龙一样振作。
头上有黄花能使客人醉倒,不妨把乌帽挂在高松之上。

注释:

  • 秋江水碧:秋天的江水清澈碧绿。
  • 芙蓉:指荷花,象征美好。
  • 佳节:指重阳节,九月九日。
  • 浃月:十月,表示时令。
  • :连绵不断的雨。
  • 九日:重阳节,古人重阳登高以祈健康。
  • 卧龙:指诸葛亮,象征英才和报国之志。
  • 黄花:指菊花,重阳节时人们有插菊的习俗。
  • 乌帽:指黑色的帽子,常与文人相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直,明代诗人,生平不详,擅长诗歌创作,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重阳节,诗人凭高远眺,感怀时节的变化与个人的归属感,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江的清澈和重阳的节日气氛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首句通过“秋江水碧浸芙蓉”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秀丽的秋日景象,水的清澈和花的娇艳相得益彰,传达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情感。接下来的“佳节凭高旅思浓”则引入了节日的主题,诗人登高时的浓厚思乡之情愈加显现。

中间两句“浃月雨霪迷九日,中天云破露三峰”,通过描写天气的变化,表现出节日的阴雨天气和不易见景的情景,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无奈。而“思归只合随飞鸟,济世还应起卧龙”则显示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和报国的志向,飞鸟象征着自由与归属,卧龙则象征着智慧与才能。

最后两句“头有黄花能醉客,直将乌帽挂高松”,以菊花和乌帽作结,既有对重阳节传统习俗的呼应,也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邀请与对生活的洒脱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秋江水碧浸芙蓉:描绘秋天江水的清澈与芙蓉花的娇美,构成优美的自然画面。
  2. 佳节凭高旅思浓:在重阳佳节之际,站在高处,思乡之情愈加深厚。
  3. 浃月雨霪迷九日:十月的连绵细雨模糊了九日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朦胧的氛围。
  4. 中天云破露三峰:云层破开,露出了三座山峰,象征着希望与光明的到来。
  5. 思归只合随飞鸟:表达了归乡的渴望,希望能如飞鸟一般自由。
  6. 济世还应起卧龙:寄托了报国之志,期望能有如卧龙般的智慧与才能。
  7. 头有黄花能醉客:黄花(菊花)能使来客醉倒,体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8. 直将乌帽挂高松:将乌帽挂在高松上,象征着洒脱与自在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乡的心情比作飞鸟,表现出渴望归去的情感。
  • 对仗:上下句相对工整,如“中天云破露三峰”与“思归只合随飞鸟”。
  • 意象:水、花、鸟、松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在重阳节时对人生的感悟与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抒情与报国情怀的结合。

意象分析:

  • 秋江水:象征清澈与宁静。
  • 芙蓉:象征美好与柔情。
  • 飞鸟:象征自由与归属。
  • 卧龙:象征智慧与报国之志。
  • 黄花:象征节日的欢乐与传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佳节”是指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2. “思归只合随飞鸟”中的“飞鸟”象征什么?

    • A. 自由
    • B. 家乡
    • C. 旅行
    • D. 梦想
  3. 诗中提到的“卧龙”指的是谁?

    • A. 陶渊明
    • B. 杜甫
    • C. 诸葛亮
    • D. 李白

答案:

  1. B. 重阳节
  2. A. 自由
  3. C. 诸葛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王维
  • 《重阳望月》 杜甫

诗词对比:

  •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同样描写重阳节,表现了诗人对友人和故乡的思念。
  • 《重阳望月》:描绘了重阳节的月色与孤独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哲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作品选》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