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林木叶未全红,
疏雨萧萧不满空。
万里黄花欺病眼,
十年乌帽怯秋风。
可怜望远身能健,
愈觉追欢岁不同。
便欲题诗问乡国,
不堪回首失飞鸿。
白话文翻译:
霜染的树林,树叶还没有完全变红,
稀疏的细雨轻轻飘洒,似乎无法填满空旷的天空。
远处万里黄花欺骗了我的眼睛,
十年来的黑色帽子在秋风中显得格外怯懦。
可怜的是,我望向远方,身体仍然健康,
越发觉得追逐欢乐的岁月已经不同。
我想写首诗询问故乡的情况,
但不忍回首,仿佛失去了那飞往的鸿雁。
注释:
- 霜林:霜冻后的树林,表明秋天已深。
- 木叶未全红:树叶尚未完全变红,暗示秋天的渐进。
- 疏雨萧萧:细雨稀疏,声音轻柔,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
- 欺病眼:比喻远景的美丽让人感到眼花缭乱。
- 乌帽:黑色的帽子,象征着作者的身份或经历。
- 怯秋风:在秋风中显得畏惧,表现出对秋季的无奈。
- 可怜:表达一种怜惜的情感。
- 追欢岁不同:追求欢乐的岁月已经不同,体现时光流逝的无奈感。
- 失飞鸿:失去了飞往故乡的鸿雁,象征失去的联系与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公溯,字子文,号白云,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古体诗和词。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九日》是晁公溯在重阳节时所作,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敬老节日,象征着长寿和团圆。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乡愁情怀。
诗歌鉴赏:
晁公溯的《九日》是一首充满浓厚秋意的诗,表现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开篇以“霜林木叶未全红”引入,描绘了初秋的景象,霜染的树林和尚未完全变红的树叶,给人以深秋的感受,体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接着“疏雨萧萧不满空”中,细雨轻轻飘洒,营造出一种寂静而略显忧伤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万里黄花欺病眼”则通过遥望远方的黄花,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困惑,黄花的美丽与病眼的无力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却又无能为力的复杂心理。再到“十年乌帽怯秋风”,黑色的帽子象征着岁月的沉淀与磨砺,秋风的萧瑟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最后两句“便欲题诗问乡国,不堪回首失飞鸿”则是诗人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过去的追忆,鸿雁象征着远方的归属和联系,失去飞鸿意味着失去了与故乡的联系,诗人在此感慨万千,令人动容。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展现了晁公溯对人生、自然及乡情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霜林木叶未全红:描绘秋天的景象,树木的叶子尚未完全变红,暗含时间的流逝。
- 疏雨萧萧不满空:细雨稀疏,声音微弱,渲染出一种静谧而略显忧伤的氛围。
- 万里黄花欺病眼:远处的黄花吸引目光,却让眼睛感到疲惫,暗示对理想与现实的失落。
- 十年乌帽怯秋风:黑色帽子象征岁月的沉重,与秋风的孤寂形成对照,表现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悟。
- 可怜望远身能健:表达自己身体仍然健康,然而内心却充满了愁苦。
- 愈觉追欢岁不同:时光流逝,曾经的欢乐已不再,感叹岁月的变迁。
- 便欲题诗问乡国:想用诗歌询问故乡的情况,表现出思乡之情。
- 不堪回首失飞鸿:不忍回首往事,失去联系的鸿雁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万里黄花欺病眼”,用黄花比喻美好却遥不可及的事物。
- 拟人:如“疏雨萧萧”,将自然现象赋予人性,增强情感的传达。
- 对仗:如“霜林木叶未全红,疏雨萧萧不满空”,对仗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以及对故乡深切的思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霜林:象征着秋天、时光的流逝,带有一丝凄凉的美感。
- 黄花:代表美好的事物,暗示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 乌帽:象征着岁月的沉重与生命的无常。
- 飞鸿:象征着归属与思乡,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霜林木叶未全红”中的“红”指的是什么? A. 太阳
B. 树叶颜色
C. 花朵 -
本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迷茫
C. 思乡 -
“不堪回首失飞鸿”中“飞鸿”象征着什么? A. 旅行
B. 思乡
C. 朋友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
- 王维《山居秋暝》:在自然景色中融入了更多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