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目》

时间: 2025-01-14 14:55:23

苕水之源出此山,地如邾鲁始跻攀。

三池浚泽高冈上,一勺为霖反掌间。

着脚不知苍汉近,无心直共白云闲。

何进结屋枕泉玉,涤尽尘根学大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苕水之源出此山,
地如邾鲁始跻攀。
三池浚泽高冈上,
一勺为霖反掌间。
着脚不知苍汉近,
无心直共白云闲。
何进结屋枕泉玉,
涤尽尘根学大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苕水的源头在这座山上,山势如邾鲁(古地名)一般高耸,令人向往。三口池塘在高岗之上,仿佛只用一勺就能将雨水汇聚在掌心之间。走在这里的人,未曾意识到苍天(苍汉)如此之近,心中无欲无求,与白云悠闲自得。何必去修建房屋,依偎在泉水的甘露中,洗净世俗的烦恼,追求一种大自在的境界。

注释:

字词注释:

  • 苕水:指苕溪,源头在西天目山。
  • 邾鲁:指古代的邾国和鲁国,象征高地。
  • 三池:指三口池塘。
  • :连绵的雨水。
  • 苍汉:指天空,或天空中的星辰。
  • 涤尽:洗净,清除。
  • 尘根:世俗的烦恼、执念。

典故解析:

  • 邾鲁:古代春秋时期的国家,象征高耸的地势。
  • 白云:象征自由、闲适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枢(生卒年不详),字承嗣,号涧翁,宋代诗人,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社会环境相对安定,诗人常常向往隐逸生活,追求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施枢的《西天目》全诗呈现出一种恬淡的自然美,诗人通过对山水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心灵的向往。开头两句“苕水之源出此山,地如邾鲁始跻攀”,既描绘了西天目山的壮丽,也通过“邾鲁”的引入,暗示了人世间的高地与理想。接着“三池浚泽高冈上,一勺为霖反掌间”显示了水的灵动与丰盈,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着脚不知苍汉近,无心直共白云闲”两句,诗人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然,与白云为伴,体现了他追求的那种无欲无求、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最后两句“何进结屋枕泉玉,涤尽尘根学大还”,道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愿意放下世俗的纷扰,回归清净。

整首诗情景交融,通过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和超脱尘世的愿望,具有深厚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苕水之源出此山:揭示了诗歌的自然背景。
  2. 地如邾鲁始跻攀:以“邾鲁”作比,突出山势的险峻。
  3. 三池浚泽高冈上:描绘了水泽与高岗的景象。
  4. 一勺为霖反掌间:形象地表现了水的充沛与可得。
  5. 着脚不知苍汉近: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亲密与忘我。
  6. 无心直共白云闲: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7. 何进结屋枕泉玉:质疑世俗的生活方式。
  8. 涤尽尘根学大还:表达了对洗净烦恼、恢复本真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地如邾鲁”形象生动。
  • 对仗:如“着脚不知苍汉近,无心直共白云闲”,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烦恼的超脱,体现了儒道合一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流动与生命,体现自然的滋养。
  • :象征高尚与坚韧,代表理想与追求。
  • 白云:象征自由与宁静,代表内心的安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苍汉”指的是什么? a) 山 b) 天空 c) 河流

  2. 诗人想通过何种方式洗净尘根? a) 结屋 b) 与白云闲 c) 读书

  3. 诗中提到的“三池”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生活的宁静 c) 朋友

答案:

  1. b) 天空
  2. b) 与白云闲
  3. b) 生活的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施枢的《西天目》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施枢更强调内心的超脱与宁静,而王维则注重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的结合,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施枢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