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莺儿·园林晴昼春谁主》
时间: 2025-01-01 15:04: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莺儿·园林晴昼春谁主
作者: 柳永 〔宋代〕
园林晴昼春谁主。暖律潜催,幽谷暄和,黄鹂翩翩,乍迁芳树。
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
无据。乍出暖烟来,又趁游蜂去。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雾吟风舞。
当上苑柳秾时,别馆花深处。此际海燕偏饶,都把韶光与。
白话文翻译:
在晴朗的园林中,春天的主宰是谁呢?暖风悄然吹来,幽谷里温暖和煦,黄鹂在花树间翩翩而舞。
露珠湿润了金色的衣裳,树叶在阳光下闪烁,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心中的秘密。
清晨,枝头上的花朵似在轻声呢喃,引出温暖的烟雾,伴随着蜜蜂的游荡。
它们恣意追逐,互相呼唤,整天在雾气中吟唱,伴着微风舞动。
当柳树逐渐繁茂时,别墅的花朵在深处绽放。此时,海燕在空中翱翔,尽情享受着美好的韶光。
注释:
- 黄莺儿: 词牌名,属于双调词牌。
- 暖律: 暖风的音律,指温暖的春风。
- 潜催: 潜移默化地催促。
- 乍迁: 突然迁移,指黄鹂突然飞到花树上。
- 湿缕金衣: 比喻被露水打湿的花瓣闪烁着金色的光泽。
- 绵蛮: 蜜蜂的一种,形容温柔的声音。
- 恣狂踪迹: 放纵而任意的踪迹。
- 韶光: 美好的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永(987年-1053年),字耆卿,号少蕴,北宋著名词人,以其婉约细腻的词风著称,尤其擅长表现爱情与生活的细腻情感。他的作品多描绘春日景象和人间情感,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黄莺儿·园林晴昼春谁主》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经济繁荣,文人雅士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日益增强。柳永通过描绘园林春日的美景,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日园林的静谧画面,给人一种温暖、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感觉。开篇以“园林晴昼春谁主”引出主题,表现了对春天主宰的思考,接着通过一系列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日的暖风、黄鹂的飞舞,以及露水在花瓣上的映照,营造出一种轻柔的氛围。
柳永在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黄鹂”、“游蜂”、“柳秾”等,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他也通过“似把芳心深意低诉”的细腻表达,传达了对生活与爱情的深切体悟。情感上,词中流露出淡淡的惆怅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现了柳永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对人生无常的思索。
整首词结构严谨,音韵和谐,展现了柳永深厚的文学修养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其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春日的温柔与美好,令人感受到生活的惬意与自然的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园林晴昼春谁主: 提出一个问题,春天的主宰是谁,表现出对春天的思考。
- 暖律潜催,幽谷暄和: 暖风轻轻吹来,幽谷中春意融融,描绘出温暖的春天气息。
- 黄鹂翩翩,乍迁芳树: 黄鹂鸟轻盈飞舞,突然停落在花树上,展现自然的生动。
- 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 露水打湿了花瓣,金色的光泽犹如乐器的和声,描绘出春天的美丽。
- 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 清晨的花朵轻声呢喃,仿佛在倾诉内心的秘密,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无据。乍出暖烟来,又趁游蜂去: 暖烟腾起,蜜蜂随之飞去,表现春天的生机。
- 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雾吟风舞: 自由自在的追逐,互相呼唤,一整天在雾气中吟唱舞动。
- 当上苑柳秾时,别馆花深处: 当柳树繁茂时,别墅的花朵悄然绽放,暗示着春天的到来。
- 此际海燕偏饶,都把韶光与: 此时海燕在空中飞翔,尽情享受美好的时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 “叶映如簧语”,将树叶的光泽比作乐器的声音,生动形象。
- 拟人: "似把芳心深意低诉",赋予花朵以人的情感。
- 对仗: 使用对仗工整的结构,如“恣狂踪迹,两两相呼”,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春天园林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深刻的思考。表现了柳永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对爱情的渴望,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莺: 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游蜂: 代表自然的繁荣与生活的乐趣。
- 柳秾: 象征春天的繁茂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柳永的《黄莺儿》主要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夏天
- B. 秋天
- C. 春天
- D. 冬天
-
词中提到的“黄鹂”象征着什么?
- A. 生命的结束
- B. 春天的生机
- C. 秋天的凋零
- D. 冬天的寒冷
-
“似把芳心深意低诉”中的“芳心”指的是什么?
- A. 花朵的美丽
- B. 内心的秘密与情感
- C. 春天的气息
- D. 自然的和谐
答案:
- C. 春天
- B. 春天的生机
- B. 内心的秘密与情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春宵》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柳永《黄莺儿》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均描绘春天的美景,但柳永更侧重于自然的生动描写,而李清照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