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晚雨中
作者: 廖行之 〔宋代〕
绿杨庭院雨如丝,
已是梅林欲熟时。
惭愧春工起归兴,
向来节物彼何知。
白话文翻译:
在细雨如丝的春天傍晚,庭院中的绿杨尤为显眼,此时梅林已接近成熟的时节。我感到惭愧,因春天的劳作心情已经淡去,而我过去对时节的变化却毫无所知。
注释:
字词注释:
- 绿杨:指生机勃勃的杨树。
- 雨如丝:形容细雨如丝般轻柔。
- 梅林:梅树丛林,表示梅花生长的地方。
- 惭愧:感到羞愧。
- 春工:春天的劳作或工夫。
- 节物:指节令和自然现象。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春雨和梅花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感慨与内心的惭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廖行之,宋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多以清新自然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春天,正值梅花即将成熟的时节,诗人通过细雨和梅林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变化的敏感与对自己内心感受的反思。
诗歌鉴赏:
《春晚雨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细雨与梅花即将成熟的场景。诗的开篇,"绿杨庭院雨如丝"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春雨绵绵的傍晚,绿意盎然的庭院被如丝的细雨装点着,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接下来的“已是梅林欲熟时”,则通过梅花的成熟暗示着春天的渐行渐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诗人在此情此景中感到惭愧,"惭愧春工起归兴"表达了他对自己在春天的劳作心情的淡漠,似乎在对比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反映出他内心的失落与无奈。最后一句“向来节物彼何知”更是一种自我反思,诗人意识到自己对自然节令的忽视,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考,既有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也有对自我的反省,是一幅春天的情感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绿杨庭院雨如丝:春天的晚上,细雨如丝,特别衬托出庭院中绿杨的生机。
- 已是梅林欲熟时:梅花已经接近成熟的时节,象征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来临。
- 惭愧春工起归兴:感到羞愧,因为春天的忙碌已经没了兴致,意味着对春天的珍惜已转为冷漠。
- 向来节物彼何知:自己对自然节令的变化了解得很少,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无奈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比喻为丝,形象生动。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形成了一种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细雨一词使自然界似乎有了感情,增添了诗意。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春天的感慨与自我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自己内心感受的深刻探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杨:象征生命力与生机。
- 雨如丝:细腻柔和,代表春天的温柔。
- 梅林:象征着春天的结束与时光的流逝。
- 惭愧:内心的自省与对生命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雨如丝”形容的是哪种天气?
A. 大雨
B. 细雨
C. 晴天
D. 暴风雪 -
诗人为何感到惭愧?
A. 因为没种花
B. 因为对春天的变化忽视
C. 因为写诗太少
D. 因为梅花未熟 -
“绿杨”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死亡
B. 生命力
C. 乏味
D. 刺激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杜甫更多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而廖行之则侧重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关系,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以上内容提供了该诗的多角度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与诗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