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后菊》

时间: 2025-01-06 04:43:57

寂寞东篱几夕霜,不堪憔悴逐炎凉。

谁知璞玉浑金态,尽作红尘紫陌妆。

流液尚能甘水味,返魂应付与梅香。

来年莫落秋深后,好趁登高入酒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寂寞东篱几夕霜,不堪憔悴逐炎凉。
谁知璞玉浑金态,尽作红尘紫陌妆。
流液尚能甘水味,返魂应付与梅香。
来年莫落秋深后,好趁登高入酒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后,面对秋霜的孤独感和菊花的凋零。尽管菊花在寒霜中显得憔悴,但它的美丽和香气依然存在,值得珍惜。作者希望在来年秋深时,能把握机会,趁着登高赏菊而饮酒,共享人生的美好。

注释:

逐句解释:

  • 寂寞东篱几夕霜:指东篱旁的菊花在寂寞的秋季里经历了几夜霜冻。
  • 不堪憔悴逐炎凉:菊花因为寒冷的天气而显得憔悴不堪。
  • 谁知璞玉浑金态:谁能知道这朵菊花如同璞玉般纯洁,宛如浑金般的美丽。
  • 尽作红尘紫陌妆:菊花的美丽被尘世的繁华所装点,仿佛被红尘的喧嚣所妆饰。
  • 流液尚能甘水味:即使在寒霜中,菊花的露水依然甘甜。
  • 返魂应付与梅香:菊花的香气能唤起人们对梅花香气的回忆。
  • 来年莫落秋深后:希望明年在深秋时节不要再错过。
  • 好趁登高入酒觞:趁着重阳节登高,借酒浇愁。

典故解析:

  • 重阳节:指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长寿和团圆,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庆祝。
  • 东篱:指东边的篱笆,古代文人常在此处赏菊,象征着隐逸和清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廖行之,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在诗歌上有独特的风格,善于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重阳节之后,正值菊花盛开的季节,作者通过菊花的意象表达自己对人生、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重九后菊》通过对菊花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反思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诗中开头以“寂寞”二字揭开了孤独的氛围,伴随秋霜的冷酷,菊花的憔悴传达出作者内心的苦涩与无奈。然而,接下来的“璞玉浑金态”则赋予了菊花一种积极向上的气质,表明即使在逆境中,菊花的美丽依然存在。诗中的“流液尚能甘水味”更是通过感官的细腻描写,传达出生命的顽强与美好,令人感受到自然的温暖。

在结尾,“来年莫落秋深后”一语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期盼与不安,同时也蕴含了一种对生活的哲理思考。整首诗在描绘菊花的同时,探讨了人生的无常,鼓励人们在岁月的流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寂寞东篱几夕霜”:描绘了秋季的寂寞和菊花的脆弱。
  • “不堪憔悴逐炎凉”:表现了菊花在寒霜中受挫的心理。
  • “谁知璞玉浑金态”:对菊花内在美的肯定。
  • “尽作红尘紫陌妆”:隐喻尘世的繁华对纯粹生命的影响。
  • “流液尚能甘水味”:赞美菊花的生命力和价值。
  • “返魂应付与梅香”:唤起对其他美好事物的怀念。
  • “来年莫落秋深后”:强调时间的珍贵与不可逆转。
  • “好趁登高入酒觞”:表达了对生活乐趣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菊花比作璞玉,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菊花为载体,探讨了人生的脆弱与美好,强调在困境中也要保持乐观,珍惜生活的每一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篱:象征隐逸与清高。
  • 菊花:代表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 秋霜:暗示生命的无常与冷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篱”指的是什么地方?

    • A. 西边的山
    • B. 东边的篱笆
    • C. 南边的河流
    • D. 北边的树林
  2. “流液尚能甘水味”中的“流液”指的是什么?

    • A. 雨水
    • B. 菊花露水
    • C. 酒水
    • D. 清泉
  3. 诗人希望在什么情况下饮酒?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深时节
    • D. 冬天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 杜甫
  • 《菊花》 -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秋夕》同样表现了秋天的孤独与感伤,但更侧重于社会动荡中的个人感受。
  • 陶渊明的《菊花》则以更为平和的心态展现了菊花的美丽与隐逸生活的理想。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
  • 《诗词曲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