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岁避地至玉山,酬韩司马所赠》
时间: 2025-01-01 14:44: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沧海疾风起,洪波骇恬鳞。
已无济川分,甘作乘桴人。
挥手谢秣陵,举帆指瓯闽。
安和风尘表,偶与琼瑶亲。
共悲行路难,况逢江南春。
故园忽如梦,返复知何辰。
旷野豺虎满,深山兰蕙新。
枉君灞陵什,回首徒酸辛。
白话文翻译:
大海上风起云涌,翻滚的巨浪让人心惊胆战。
已经无法再分清江河的界限,甘愿做那随波逐流的旅人。
挥手告别秣陵,扬帆指向瓯江和闽地。
在安和的风尘中,偶尔与琼瑶相亲。
共同感叹行路的艰难,尤其是在江南的春天。
故乡仿佛一场梦,何时才能归去呢?
旷野中豺狼虎豹横行,深山中兰花与蕙草却依旧新鲜。
白白让你为我吟咏,回首时只感到酸辛无奈。
注释:
字词注释:
- 沧海:大海,常用来比喻辽阔的境地。
- 疾风:强烈的风,形容风势之猛。
- 骇:惊恐、震惊。
- 恬鳞:指平静的鳞片,形容海面原本平静却因风浪而起的变化。
- 乘桴人:指随波逐流的人,出自《庄子》。
- 秣陵:古地名,即今南京。
- 瓯闽:指浙江和福建地区。
- 安和风尘表:指在安和的环境中,表面上似乎安宁。
- 琼瑶:美玉,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 豺虎:豺狼和老虎,象征着危险和威胁。
- 兰蕙:兰花和蕙草,都是代表美好的植物,寓意清新。
- 灞陵:古地名,指今西安附近的灞河一带。
典故解析:
- “甘作乘桴人”出自《庄子》,原意是指随波逐流的人,后引申为随遇而安,作者在此表达了无奈的心情。
- “共悲行路难”中的“行路难”引申自《行路难》诗句,表明在旅途中的艰辛与困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独孤及是唐代诗人,生平较少详细记载。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以山水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庚子年,诗人因避难来到玉山,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人生旅途的艰辛以及在新环境中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沧海疾风起”开篇,描绘了大海翻腾的景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波澜。接着,诗人坦言自己已无法再分清江河的界限,甘愿随波逐流,这种无奈体现了他在动荡生活中的无力感。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挥手告别故乡秣陵,举帆远航至瓯闽,展现了他虽然身处异乡,但心中依然怀有对故土的深切眷恋。
诗中“共悲行路难”一句尤为动人,表达了他与友人之间的共鸣,尤其是在江南春日的背景下,愈发突出了行路的艰辛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最后两句,故乡如梦,豺虎满野,兰蕙新生,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情感深沉而复杂。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反思与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唐代诗歌的丰富情感与深刻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绘了海上风起浪涌的景象,暗示生活的动荡。
- 第二句:表达了对生活现状的无奈,甘愿随遇而安。
- 第三句:告别故乡,心中充满了对新旅程的期望和对家乡的思念。
- 第四句:在风尘中偶遇美好,暗示生活中仍有值得珍惜的东西。
- 第五句:与友人共感行路的艰难,特别是在美丽的江南春日。
- 第六句:对故乡的思念如梦似幻,令人感伤。
- 第七句: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人生的起伏和不易。
- 第八句:回首往事,既感到美好也充满苦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海浪,展现了其波动与不易。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其更具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对人生艰辛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感深刻,意象丰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沧海:象征辽阔与变幻,代表人生的复杂。
- 疾风:暗示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
- 豺虎:象征生活中的威胁和艰难。
- 兰蕙:代表美好与希望,寓意在困境中仍有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沧海疾风起”所表达的情感是: a) 宁静
b) 动荡
c) 快乐
答案:b -
“共悲行路难”中的“行路难”是指: a) 旅途艰难
b) 行走容易
c) 游玩快乐
答案:a -
诗人挥手告别的地方是: a) 瓯闽
b) 秣陵
c) 玉山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行路难》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行路难》同样表达了人生道路的艰难,但更突出个人的豪情壮志,与独孤及的细腻感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独孤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