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京师》

时间: 2025-01-17 10:13:10

望望南天云树学,沧浪仍卧钓鱼矶。

谁言京洛缁尘满,我独还家是素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望南天云树学,沧浪仍卧钓鱼矶。
谁言京洛缁尘满,我独还家是素衣。

白话文翻译:

我仰望南天的云和树,心中想着那沧浪的钓鱼石。
谁说京城和洛阳满是尘埃,我独自回家时却身着素衣。

注释:

  • 望望: 远望,眺望。
  • 南天: 指南方的天空。
  • 云树: 天空中的云朵和树木,象征自然美景。
  • 沧浪: 指沧浪江,代表一种恬淡的生活方式。
  • : 休息,静卧。
  • 钓鱼矶: 钓鱼的地方,这里指的是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 缁尘: 指黑色的尘埃,象征世俗的纷扰。
  • 京洛: 指京城(北京)和洛阳,象征繁华都市。
  • 素衣: 素色的衣服,象征简朴、清淡的生活。

典故解析:

  • 沧浪: 在古代文学中,沧浪常用来象征一种隐逸的生活,这与诗人的追求相呼应。
  • 京洛: 代表了当时的繁华与喧嚣,诗人以此对比自己的归隐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名荪,清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常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厌倦。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变迁,诗人借此表达对回归自然、追求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繁华都市生活的冷漠态度。

诗歌鉴赏:

《去京师》是一首反映隐逸情怀的古诗,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不屑。首句“望望南天云树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由衷欣赏,云树之美象征着诗人心中自由与宁静的理想。接着“沧浪仍卧钓鱼矶”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向往的生活状态,静谧的钓鱼矶是隐居者的理想栖息地。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反问“谁言京洛缁尘满”,以此质疑他人对都市生活的看法。诗人以“缁尘”象征繁华喧嚣的负累,暗示自己对这种世俗生活的拒绝。最终,诗人以“我独还家是素衣”回应,表达了他宁愿过简朴生活的坚定选择。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平和的情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望望南天云树学:诗人仰望南方的天空与树木,心中向往自然,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 沧浪仍卧钓鱼矶:诗人期望在宁静的沧浪江边,享受钓鱼的闲适,代表了隐逸的理想。
  3. 谁言京洛缁尘满:反驳外界对都市的看法,展示出诗人对繁华生活的不屑。
  4. 我独还家是素衣:强调自己的选择,宁愿回归简朴的生活,体现了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京洛”比作尘埃,形象地表达出社会的喧嚣与繁杂。
  • 对仗:全诗结构对称,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反问:用以增强表达的感情,突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反对,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对内心平和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天:象征广阔与自由。
  • 云树:自然之美,代表诗人向往的生活。
  • 沧浪:象征隐逸与安宁的生活。
  • 钓鱼矶:宁静的生活场所,代表闲适与心灵的安放。
  • 素衣:简朴而纯粹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沧浪”指的是: A. 一种鱼
    B. 一条江
    C. 一种情感
    D. 一种植物

  2. “谁言京洛缁尘满”中的“缁尘”意指: A. 美丽
    B. 喧嚣
    C. 干净
    D. 贫穷

  3. 诗中“素衣”象征什么? A. 富贵
    B. 清淡与简朴
    C. 时尚
    D. 无知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样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侧重于理想社会的构筑。
  • 王维《鹿柴》:通过描绘自然风景,传达了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
  • 《中华诗词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