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底过丝明,绿外飞绵小。
不道东风上海棠,白地春归了。
月笛曲栏留,露舄芳池绕。
争得闲情似旧时,偏索檐花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诗中提到红色底衬托出丝绸的光辉,绿色的外衣上飞舞着小绵云。虽然东风已经吹来,海棠花却已经凋零,春天已悄然离去。月下的笛声在栏杆上回荡,露水轻沾着芳香的池塘边。难道还能像往日那样闲适安逸吗?偏偏只剩檐下的花儿在微笑。
注释:
- 红底:红色的底色,可能指代春天的花朵或背景。
- 飞绵小:形容轻盈的云朵,给人以轻快的感觉。
- 东风:春风,象征春天的到来。
- 海棠:一种花,寓意美丽和春天,但在这里暗指花已凋零。
- 月笛:指在月光下吹奏的笛子,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露舄:露水沾湿的鞋子,表明走在春天的池边。
- 闲情:悠闲的心情,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
- 檐花:屋檐下的花,象征生活中的小幸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莫仑,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诗风细腻,善于描写自然和人事,作品常常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春季,作者在春天的景色中感受到春天的逝去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社会背景中,随着春天的变化,人们的心情也在变化,诗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卜算子》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传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开头两句通过色彩的对比和轻盈的意象,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春景图。随之而来的是对海棠花凋零的惋惜,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随后,月笛的悠扬与露水的清新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令人在春夜中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惆怅。最后一句“偏索檐花笑”则是在怀念中带有一丝无奈与释然,尽管时光已逝,但生活中的小美好依然值得珍惜。这首诗在抒情上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结合,形成了和谐的统一,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红底过丝明:描绘了春天鲜艳的景色,红底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绿外飞绵小:描述春天的云朵如绵羊般轻快飞舞,增强了画面感。
- 不道东风上海棠:转折句,表明春天的风虽到,海棠花却已凋零。
- 白地春归了:用“白地”暗示春天的归去,带来一种失落感。
- 月笛曲栏留:月光下的笛声,传达出一种孤寂与清幽的氛围。
- 露舄芳池绕:描绘踏着露水在芳香池边游荡的情景。
- 争得闲情似旧时:反问句,表达对往昔闲适时光的渴望。
- 偏索檐花笑:最后一句则是对生活中小幸福的赞美,虽有遗憾,却依然存在快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绵小”比喻云朵的轻盈。
- 拟人:如“檐花笑”,将花拟人化,表现生动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讲究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景象,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以及对生活小确幸的珍视,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乐观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底:象征春天的热烈与生机。
- 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带有希望。
- 海棠花:象征美丽与短暂。
- 月笛:象征孤独与思念。
- 露舄:象征生活中的细腻与情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A) 冬天的寒冷
B) 春天的到来
C) 秋天的萧瑟
D) 夏天的炎热 -
“红底过丝明”中“过丝”指什么?
A) 天空
B) 云彩
C) 春花
D) 太阳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怀念
C) 快乐
D) 无奈
答案:
- B) 春天的到来
- C) 春花
- C) 快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更多聚焦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
- 苏轼《水调歌头》:则在广阔的视野中探讨人生哲理,与莫仑的细腻风格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唐诗宋词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