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文园亭》

时间: 2024-12-29 03:52:31

有美名园地,停骖一笑临。

习池留霭日,王榭枕芳浔。

世事谁鞅掌,吾徒自素心。

莫谓投簪逸,苍生望正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有美名园地,停骖一笑临。
习池留霭日,王榭枕芳浔。
世事谁鞅掌,吾徒自素心。
莫谓投簪逸,苍生望正深。

白话文翻译:

在这美丽的园地,我的马车停下,轻轻一笑而临。
习习的池水中留着晨雾,王家楼阁倚靠着芳草水边。
世间的事务是谁在掌控呢?我只想保留一颗纯净的心。
不要以为我只是在享乐,苍生的期待是多么深远啊。

注释:

字词注释:

  • :古代指马车。
  • 习池:指有习习微风的池塘。
  • :指雾气,通常是指晨雾。
  • :指楼阁、亭子。
  • 芳浔:芳草水边,形容美丽的风景。
  • 鞅掌:掌控、操控。
  • 素心:纯净的心灵。
  • 投簪逸:意指抛弃世俗的追求,享受自由。
  • 苍生:指普通百姓。

典故解析:

  • 王榭:王家楼阁,可能是指王谢之门,代表世家的繁华。
  • 素心:古有“素心如水”的说法,强调清白无私的心境。
  • 投簪逸:源自古代文人逸游的生活方式,常常被用来形容放弃官场,追求自由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昕,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淡泊。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明代中期,社会动荡,诗人试图通过描绘美丽的园地,表达对世事的无奈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路文园亭》是一首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作品,作者以美丽的园地作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事的反思。在诗中,诗人通过“停骖一笑临”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他不被世俗所困扰,而是选择放慢脚步,享受这一刻的宁静与美好。

“习池留霭日,王榭枕芳浔”两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谧的意境。诗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似乎忘却了世间的纷扰,心中只有那份自然的纯粹。接下来的“世事谁鞅掌,吾徒自素心”则是诗人的自我反思,他对世事的无奈与对内心的坚持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一句“莫谓投簪逸,苍生望正深”更是一种警醒,诗人提醒自己,虽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但仍需关注苍生的苦难,体现了他对社会责任的思考。整首诗通过自然的美、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事的思考,构成了一种和谐而深邃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有美名园地:描绘了一个风景如画的园地,暗示诗人身处于美好的环境中。
  2. 停骖一笑临:诗人停下马车,微笑着凝视眼前的美景,表现出一种放松和悠然的心态。
  3. 习池留霭日:池水轻风荡漾,晨雾弥漫,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灵动。
  4. 王榭枕芳浔:王家楼阁依偎在芳草水边,描绘出一个富丽堂皇又自然和谐的环境。
  5. 世事谁鞅掌:提出对世事的疑问,暗示对权力和掌控的反思。
  6. 吾徒自素心:强调自己保持纯净的内心,追求精神的自由。
  7. 莫谓投簪逸:提醒人们不要以为放弃世俗追求就是逃避责任。
  8. 苍生望正深:表达对社会的关切,强调对苍生命运的关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心境相结合,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 对仗:如“习池留霭日,王榭枕芳浔”形成和谐美的平衡。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事的反思以及内心的宁静与对社会责任的关注。诗人在享受宁静生活的同时,依然心系苍生,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园地:象征自然之美和心灵的归属。
  • :象征旅行与探索,代表着诗人的追求。
  • 习池、霭:代表自然的灵动与变化,寓意诗人的心境。
  • 王榭:象征繁华与世俗,反映诗人对权力的思考。
  • 素心:象征纯真与无私,体现诗人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骖”指的是什么?

    • A. 马车
    • B. 山河
    • C. 水池
    • D. 森林
  2. “世事谁鞅掌”的意思是:

    • A. 谁掌控世事
    • B. 世事无关紧要
    • C. 世事繁忙
    • D. 世事不可知
  3.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 A. 忽视
    • B. 热爱
    • C. 恐惧
    • D. 依赖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by 苏轼
  • 《静夜思》 by 李白
  • 《山居秋暝》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样描绘自然美景,表达诗人对自然的感悟。
  • 《静夜思》:强调孤独与思乡之情,与《路文园亭》的内心宁静形成对比。
  • 《山居秋暝》:同样体现出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思考,风格相近。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的修辞与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