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时间: 2025-01-19 17:40:10

烟村茂樾湾溪畔。

似远景、摹轻练。

细草平沙骑款段。

渔翁欸乃,却惊鸥鹭,飞起澄波面。

班荆对饮重杨岸。

枝上莺歌如解劝。

山映斜阳霞绮散。

醉吟乘兴,锦囊诗满,爱月归来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玉案
作者: 曹冠 〔宋代〕

烟村茂樾湾溪畔。
似远景摹轻练。
细草平沙骑款段。
渔翁欸乃,却惊鸥鹭,飞起澄波面。
班荆对饮重杨岸。
枝上莺歌如解劝。
山映斜阳霞绮散。
醉吟乘兴,锦囊诗满,爱月归来晚。

白话文翻译:

在烟雾缭绕的村庄旁边,茂密的树影倒映在湾溪的水面上。
远方的景色如同轻纱般的模糊。
细腻的草地和沙滩上,骑马轻盈而过。
渔翁一声轻唱,却惊动了水中的鸥鹭,它们纷纷飞起,映在清澈的波面上。
在重阳节的杨树岸边,我与朋友相对饮酒,
枝头的黄莺歌唱,似乎在劝我多饮几杯。
山峦映照着斜阳,霞光四散如绮丽的彩绸。
我醉意渐浓,兴致高昂,诗囊已满,爱月的归程却显得漫长。

注释:

  • 茂樾:茂盛的树荫。
  • 轻练:轻薄的纱,形容远景模糊。
  • 骑款段:骑马缓缓走过。
  • 欸乃:渔翁划船时发出的声音。
  • 班荆:指重阳节的习俗,班荆对饮即在重阳节时饮酒。
  • 黄莺:黄莺是一种鸟,歌声动听。
  • 斜阳:夕阳,指傍晚的阳光。

典故解析:

  •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古代的传统节日,常有登高、饮酒活动。
  • 莺歌:象征春天和生机,代表自然界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冠,宋代诗人,生活于南宋时期,擅长山水诗和词作,以其清新雅致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体现了当时士人的闲适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闲适的秋日,诗人在重阳节与友人相聚,享受自然的美景与友谊,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词创作的愉悦。

诗歌鉴赏:

本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共度重阳节的惬意时光。开篇描绘烟村与溪水,营造出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诗中“渔翁欸乃,却惊鸥鹭”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在细腻中蕴含了灵动的气息。随着景色的变幻,诗人情感也随之升华,尤其在“醉吟乘兴,锦囊诗满”中,表现出作者的豪情与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友谊和文学创作的热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烟村茂樾湾溪畔”: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村庄,树木繁茂,溪水环绕,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
    • “似远景摹轻练”:形容远处的景色如轻纱般模糊,增加了诗的朦胧美。
    • “细草平沙骑款段”:展现了诗人骑马在草地和沙滩上轻盈行走的场景,表现了生活的闲适。
    • “渔翁欸乃,却惊鸥鹭,飞起澄波面”:渔翁的悠闲生活与惊动飞鸟的瞬间形成对比,生动形象。
    • “班荆对饮重杨岸”:描写重阳节的饮酒习俗,营造了温馨的友谊氛围。
    • “枝上莺歌如解劝”:黄莺的歌声如同劝酒,增添了诗的生动感。
    • “山映斜阳霞绮散”:夕阳映照下的山色,展现出一种美丽而柔和的景象。
    • “醉吟乘兴,锦囊诗满,爱月归来晚”:表达了诗人醉意中创作的乐趣与对月光夜归的留恋。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似远景摹轻练”,将远景比作轻纱,生动形象。
    • 拟人:如“莺歌如解劝”,给黄莺赋予人性,使其更具亲切感。
    • 对仗:如“班荆对饮重杨岸”,形成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饮酒作诗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愉悦之情,传达了淡泊名利、享受生活的积极心态。

意象分析:

  • 烟村:象征宁静、悠远的田园生活。
  • 茂樾:代表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鸥鹭:象征自由与灵动,增强了自然的气息。
  • 黄莺:象征春天的生机,传达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 斜阳: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增添了诗的哲理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答案:B) 重阳节

  2. “渔翁欸乃,却惊鸥鹭”中的“欸乃”指的是什么? A) 渔网
    B) 划船的声音
    C) 渔船
    答案:B) 划船的声音

  3.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友谊的珍视? A) 描写饮酒
    B) 描写风景
    C) 描写自然
    答案:A) 描写饮酒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描绘了月夜的情景,但更注重个人的思乡情感。
  • 《登高》:通过自然景色表达感慨,但更加沉重,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